家长网
家长网 >  亲子阅读 >  麦琪的礼物赏析

麦琪的礼物赏析

2024-01-30 15:16 406

《麦琪的礼物》文章讲述了一对夫妇相互为对方准备“最有价值”的礼物,而这份礼物却是用对方最有价值的东西换来的。最终双方都送了彼此不需要的礼物。结局证实欧亨利短片小说的荒诞和出乎意料的模式。

麦琪的礼物赏析

《麦琪的礼物》仅仅3500字,却成为了欧亨利的代表作,自然有其独到之处,今天就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中的写作艺术,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巧"字,集中体现了欧亨利的批判现实主义思想和高超的写作艺术。

读过欧亨利小说的人都知道,小说的结尾往往是"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这样的结尾后来就被称为"欧亨利式结尾"。

其实,不仅仅是结尾,故事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悬念,欧亨利就像是一个魔法师,在文章的各处布下了一个个彩蛋,等着读者读到底的时候,才发现原来作者早就设定好了故事的走向。

《麦琪的礼物》开篇是这样的:

一元八角七。全都在这儿了,其中六角是一分一分的铜板。

这些分分钱是杂货店老板、菜贩子和肉店老板那儿软硬兼施地一分两分地扣下来,直弄得自己羞愧难当,深感这种掂斤播两的交易实在丢人现眼。德拉反复数了三次,还是一元八角七,而第二天就是圣诞节了。

除了扑倒在那破旧的小睡椅上哭嚎之外,显然别无他途。

设置悬念的方法中有一种为"迷惑法",这里显然是运用了这种方法,布下疑问。为什么要这么精确地数钱?为什么要把这"一元八角七"数来数去?为什么要趴在小睡椅上大哭?

在接下来的情节展开中,我们会得到答案,德拉的家里很窘迫,一周只有二十美元的收入,去除房租,只有十二美元,支出大于预算,德拉一分一分地攒下来,才攒了这么点,明天就是圣诞节,要为辛苦的丈夫吉姆准备一份礼物德拉因为买不起一份礼物而大哭。

欧亨利先把疑点放在开头,便于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也便于故事的展开。

故事慢慢推进,期间有个悬念也非常精彩,德拉在哭完后冷静下来,"她两眼晶莹透亮,但二十秒钟之内她的面色失去了光彩。她急速地拆散头发,使之完全泼散开来。"

这里用了"反经验法",一反常态,把一个怪异的姿态摆在读者面前,这时候我们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德拉会突然脸色发白,把头发拆散?

原来德拉决定剪掉自己的长发,为吉姆买一份配得上他的圣诞礼物,脸色发白是因为不舍得如瀑布般的长发,她花21美元买了一块链子来配吉姆唯一一块金表。

渐渐地,故事就在一个个悬念设置,悬念解除里走向了高潮,吉姆回来了。

"吉姆站在屋里的门口边,纹丝不动地好像猎犬嗅到了鹌鹑的气味似的。"

吉姆的神情"既不是愤怒,也不是惊讶,又不是不满,更不是嫌恶,根本不是她所预料的任何一种神情。他仅仅是面带这种神情死死地盯着德拉。"

作者打了一个"哑谜",吉姆为何会产生这种神情?

答案揭晓:吉姆卖掉了自己最珍惜的金表,去换了一套梳子,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欧亨利把一个个悬念安排得恰到好处,每一个悬念都在让德拉吉姆夫妇形象更有血有肉,推动情节的发展,层层引入,合情合理。

欧亨利小说最大的特点之一是"含泪的微笑",是作品喜剧形式和悲剧内涵的有机结合,欧亨利小说轻松的笔调背后都是沉重的现实主义基调。

伟大的作品都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的,《麦琪的礼物》这篇小说就是取材于当时的一户穷人家庭。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已经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富人挥金如土,穷奢极欲;穷人饥肠辘辘,骨瘦如柴,贫富差距有如天堑。当时拜金主义盛行,人和人的之间的关系被金钱所物化。

欧亨利对这个"金钱场"看得十分透彻,他专门挑选小人物,对他们进行刻画,描绘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去表扬生活里的真善美,来对抗这个假恶丑的世界。

《麦琪的礼物》就是选取了一对贫穷夫妻甜蜜又苦涩的爱情当做素材,展现了底层人民的真善美。

美国垄断资本主义横行,资本家们极力发展企业和工厂,加大了对工人的压榨,吉姆的工资也从原来的30美元缩减到了20美元,完全支撑不起一家人的生活。

可尽管如此,为了让深爱的对方感受到惊喜,他们还是决定给对方买一个礼物。

德拉一直对自己的秀发引以为傲,如果她把头发散下来,那么女王的珠宝也会黯然失色。吉姆对祖传三代的金表珍惜备至,如果他摸出金表,所罗门王也会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

他们卖掉了自己唯一珍贵的东西,仅仅是为了给对方买一件礼物,德拉买了表链,吉姆买了梳子,这些礼物都是无用的,不禁让人哑然。

欧亨利写了一个喜剧故事,但又浸染着悲剧色彩,体现了他"含泪的微笑"的独特风格,他用深厚的同情去描述这对穷困夫妻,以均匀的笔力表达对他们爱情的礼赞。

同时,也引导我们反思那个社会,小人物的不幸遭遇是由什么造成的?欧亨利对素材的选取有其独到之处,善于抓取生活的偶然,通过描摹小人物的百态,来鞭笞这个残酷社会。

文章的线索分为两种,一种是明线,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这是"实"的,另外一种是暗线,与明线共同贯穿全文,也为抒发感情而服务,这是"虚"的。

《麦琪的礼物》明写德拉,暗写吉姆,运用了"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方法。

在故事的前篇,作者只详细描写了德拉一个人卖掉头发的心理过程,从兴奋到留恋再到坚定,而对吉姆的心理过程却只字不提。

这种构思方式,既避免了重复,又让读者心里存了一个疑问:德拉费尽心思给吉姆挑礼物,那吉姆应当也在给德拉挑礼物,他的心理过程是怎么样的?夫妻二人都这么穷,吉姆拿什么给德拉挑礼物?

最后吉姆带着梳子来到了德拉面前,虽然作者只是一笔带过,但我们完全可以推出,吉姆也经历了同样的心理过程。

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曾说过:爱的最高境界是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幸福。虽然到最后,两人买回的东西对对方来说都没有实际的价值,但是,最好的礼物,都是看不见的礼物。

礼物对德拉和吉姆来说,已经超越了表象,具备了一种精神上的价值,这份送对方礼物的心意,恰恰是能支撑他们在窘迫生活里生活下去的巨大动力。

作者正是通过这种"一实一虚,双线并行"的构思,讽刺了当时社会功利的爱情观,赞扬了底层人民的善良与纯真。

小说明明讲的是"德拉和吉姆的礼物",却取了"麦琪的礼物",答案在结尾给出了:

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就是麦琪。

"麦琪"是指耶稣出生时从东方来耶路撒冷带给他礼物的三个贤人,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德拉和吉姆就是麦琪,他们看透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他们就是聪明人。

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与欧亨利笔下的世界有一些相通之处,在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中,现代人的心灵也有了一层阴霾,我们变得越来越快节奏,害怕自己跟不上时代,反而忽略了与身边爱的人的沟通与交流。

总而言之,《麦琪的礼物》不仅是一幅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还通过精巧的写作手法展现了爱情的美好和纯真,带给了我们诸多启发。

麦琪的礼物采用了什么叙事方式

在叙事顺序上,作者使用插叙的方式,一面按照时间发展顺序讲述故事,一面又插入许多背景介绍和情况回顾。

在讲到主人公德拉为钱不够用而哭泣时,插入了一段这家人经济困境的基本情况。

“当这位家庭主妇逐渐平静下来之际,让我们看看这个家吧……可从来没有装过信,还有一个电钮,也从没有人的手指按响过电铃……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太太,就是刚介绍给诸位的德拉,总是把他称作“吉姆”,而且热烈地拥抱他。那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

在此处,作者插入了三个段落,分别达到了目的:一是介绍了住所环境,让我们看到了人物生活条件的窘迫;二是介绍了这对年轻夫妻的社会人际交往,他们除了彼此,没有任何来往友人;三是讲述这对夫妻曾经的春风得意,以及之后生活困苦的重要原因。

经过这三段叙述,我们对德拉夫妻的了解更加深入,同时也更加了解德拉内心已经到来的矛盾冲突。

接下来作者回到时间线上,讲述德拉哭泣的最重要原因:不是因为生活困苦,而是她所有的钱远远不够给丈夫买样贵重的圣诞礼物。作者在此,把故事推向了第一个冲突点。

第二次插叙,就是作者对德拉房间壁镜的描写。这段描写,既烘托了房间的窘迫,介绍了德拉的体貌特征,也展现出来她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同时为后文她想要卖头发做出铺垫。

第三次插叙,让读者知道了德拉夫妻的自豪之处,即德拉的头发和吉姆的金表。这一段,不仅以一种巧妙的手法,突显了他们“敝帚自珍”又爱炫耀的性格特点,同时使得读者明白这两样东西对他们有多重要,从而为德拉卖头发和结局的暖心反转做铺垫。

第四次插叙,则是解释了为什么德拉非要送给丈夫如此贵重礼物的原因。

“尽管这只表华丽珍贵,因为用的是旧皮带取代表链,他有时只偷偷地瞥上一眼。”

由此我们可知,不仅德拉能够深刻感受到困窘生活中随时随地的羞耻感,她的丈夫也有同感。

第五次插叙,则是把笔墨都用在发梳上。作者用一整段讲述了德拉对发梳的羡慕和渴望。以此,打响了小说的第一个转折。而后,当德拉把送给丈夫的表链拿出来时,则打响了情节的第二个转折。

在整个叙事过程中,作者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主人公生活的困境,从而先行在头脑中为他们可能做出的决定和反应做出预设。

而在每一个选择的分岔路口,主人公做出的决定和反应却都在读者的意料之外。作者通过插叙的方式,把握着小说的节奏,从而给人出乎意料之感。

他除了使用插叙的表现方式,还以说书人的身份,对读者看待情节的看法进行了引导和议论。

“当这位家庭主妇逐渐平静下来之际,让我们看看这个家吧。”

一句话,便拉近了读者与主人公的距离,使他们更深切地去体会德拉的困境,从而在内心为她担心,替她做出的各种决定感到担忧,或做出指摘。

“可怜的人儿,他才二十二岁,就挑起了家庭重担!他需要买件新大衣,连手套也没有呀。”

这两句,使得读者也对德拉买贵重礼物的决定,有了一种审视的态度。即,为何不送他更加实用的东西作为礼物。同时,也对这个年龄上足够承担家庭重担的年轻人,产生或怜悯或轻视的感情。

“现在,别着急,先让我们花个十秒钟从另一角度审慎地思索一下某些无关紧要的事。房租每周八美元,或者一百万美元……这句晦涩的话,下文将有所交待。”

这一段,更加是在启发读者,使读者开始对先前讽刺德拉夫妻的看法做出思考,同时也是对读者自身关于金钱和情感的观念做出反思。

“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他们就是麦琪。”

这最后一段的议论,给读者的思考做了最终的引导和提示。作者通过前期的重重叙述,将讽刺转变为暖人心肺的情感,使得此处的议论更能够得到读者共鸣,从而完成对金钱和情感的态度的转变。如此,小说名才是“麦琪的礼物”,而非“德拉的礼物”。

作者把插叙和议论融合在同一篇小说里。插叙起到了递进和加强情节冲突的作用,而议论则以故事为论据,进行了论证,从而得出聪明人送礼物不以价值交换为准,而以情感增益为目的的结论。

情节安排上数次冲突和转折,引导读者去评论主人公的行为,加重讽刺意味之后,突然以一种哲理性的温情转折而结尾。小说在带领读者体会故事的乐趣同时,更加使得人们领悟它所要传达的真谛。

麦琪的礼物描写环境的句子以及作用

1、夜色深沉中,麦琪来到了福音义工站。这个地方是位于城市中心的教堂,它站在一片阴暗的街区之中。

这一段描写了福音义工站所在的环境,一片阴暗的街区。这种暗淡的环境蕴含着主人公所在的处境:麦琪的父母离异,家庭生活不稳定。福音义工站是她寻求安慰和支持的地方,而这个地方教堂所在的街区的阴暗暗示着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无助,需要他人的帮助和关爱。

2、麦琪跟她的朋友们一起特地为“礼物课”装扮了教堂。

这一段描写了主人公和她的朋友们特意为“礼物课”装扮教堂的情景。这个场景展现了麦琪的关爱和热情,她不仅仅是一个受援助的孩子,同时也是义工站中的一份子。

3、麦琪看着淡蓝色的墙纸和白色的长桌子,发现她太喜欢这个地方了。

这一段描写了福音义工站的内部环境,淡蓝色的墙纸和白色的长桌子。这种简约和舒适的环境让主人公感到很喜欢,这表明了她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温馨和家的感觉。

4、礼物课上,灯光明亮,漂亮的装饰突出了每一个礼品。

这一段环境描写突出了礼物课上的场景,灯光明亮,装饰漂亮,这些细节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节日的氛围。同时,这种皎洁明亮的环境也代表着主人公和她的朋友们对“礼物课”的重视和热情。

上一篇:三字经适合多大孩子读 上一篇:时间的皱纹读后感

相关阅读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