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葫芦的秘密》是一本童话故事,它传达给我门一种思想,世上没有异想天开,不劳而获的事情,只有踏踏实实,辛勤努力,才会有快乐和收获。孩子读完之后会有很大的启示。
宝葫芦的秘密内容简介
《宝葫芦的秘密》这本书讲述了:有一个叫王葆的孩子,他很爱幻想,也非常喜欢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总是给他讲《宝葫芦》这个故事。他和同学争吵的时候,就希望得到宝葫芦。
在一次钓鱼时,很幸运钓到宝葫芦。他让宝葫芦帮他游泳、钓鱼、做模型、看电影……他逐渐把宝葫芦当成是一种依赖。
放学之后,王葆去河边钓鱼。他没有钓到鱼,结果就让宝葫芦帮他变出了一桶鱼。这时,郑小登正好来了,王葆说这些鱼是他钓上来的,结果,自己脸上直发热,因为,这是宝葫芦用魔法变出来的。
可是,宝葫芦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帮他,一次数学考试,宝葫芦不仅把苏鸣凤的答案转移到王葆的试卷上,还把苏鸣凤的名字也转移到王葆的试卷上,害得王葆被老师骂了一顿。
在今后的日子,王葆发现宝葫芦只会盲目地帮他实现愿望。在一次游泳锦标赛上,他最终决定放弃宝葫芦,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拿下“游泳锦标赛”的冠军。
宝葫芦的秘密创作背景
20世纪50年代,我国正处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那个时代的主题包括集体主义精神,劳动最光荣,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的精神导向。张天翼在《为〈宝葫芦的秘密〉再版给小读者的信》中说道:“我正是要批判那种总想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才写了这篇故事的。”
宝葫芦的秘密作品鉴赏
1.融入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精华,兼具时代性和现实性:民间童话中有很多内容集中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葫芦被赋予了很多的内涵,是善良、勇敢、正义的化身。
作者借助民间童话中的宝葫芦形象,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只宝葫芦的出现,给主人公王葆带来了一系列麻烦,让他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幡然醒悟,因此这部作品展现出那个时代特有的教育主题。
2.语言幽默诙谐,人物形象活泼:在《宝葫芦的秘密》中,随处可见散发着富于动态性又不失幽默的语言,“幽默即真实”也是张天翼儿童文学创作中一直秉承的核心理念。
其次,整部作品的语言也非常的口语化,有一种朴素的美。例如“好,你们全都不讲友谊……拉倒!”“我该想一个巧招儿,叫他意想不到。”“我心里直犯疑:‘这姚俊到底是不是个真人?怎么那么蘑菇’(北方方言,墨迹、磨蹭的意思)?”“那——这你甭问了吧。”
这些口语化的语言,因通俗易懂,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让孩子们没有距离感。另外,方言的加入也不失语言的活泼和亲切,这些口语化的词汇能够让读者们感受到一种朴素的美。
3.幻想性:童话是用幻想来反映生活的。《宝葫芦的秘密》中,王葆在下象棋时,正在思考要不要“吃马”,而这个想法就被宝葫芦误认为他真的要吃马,就把“马”变到了王葆嘴里。
这样的夸张手法增加了整部作品的幽默感,使原本的故事情节变得生动有趣。童话夸张性的表现是幻想的一种必要手段,这也体现在情节上。
例如在王葆想要甩掉宝葫芦,却发现不论是扔到河里,踢它、摔它总是没用,最后只好拿刀子来劈,却发现即使把它劈成四瓣,或是用火烧,都无法摆脱这只淘气的宝葫芦。
这样离奇的情节,让读者体会到王葆在发现宝葫芦的本领只是从别人那里偷东西之后,作为一个正直、诚实的孩子所展露出来的本性,也将这部童话的主题引申出来,起到了突出人物性格,揭示主题的作用。
而这个宝葫芦,就象征着一种欲望,王葆最终想要扔掉这只给他带来无穷麻烦的宝葫芦,就是作者在传达给读者这样一个信号:幻想得到宝葫芦,能变出各种好吃的好玩的,是孩子们一种天然且合理的“欲望”。
而作品是要告诉读者,要回归集体,做任何事情都要凭借自己的努力,摒弃不劳而获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