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免不了要和同学和老师打交道,一些孩子缺乏社交能力,导致自己没朋友,也融入不了集体,长此以往,孩子就可能被其他同学孤立,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因此,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学会社交。
孩子融入不了集体怎么办
1、别再过度保护。有的家长带孩子出去玩,如果遇到别的小朋友在跑,然后就喊自家孩子说:离他们远点儿,小心撞到你。家长表现出来的这种紧张,就像是其他孩子有多危险一样。这种对小朋友的警惕会传染给孩子。
2、教孩子社交技能。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拿小玩偶教孩子社交当中最基本的技能,比如说分享等待,玩具被抢了,该说些什么,怎么要回来,或者用交换的方式去换回来,等等。不断的通过游戏来练习,在外面,带他玩儿的时候,多观察和鼓励,让他自己来解决这些问题。
3、用父母稳定的情绪多给孩子安全感。安全感不好的孩子,很容易在社交方面退缩胆小,那看起来就不合群儿。父母的情绪相对稳定,家庭关系相对和谐的话,孩子的安全感就有了大半了。说白了,你和孩子的沟通方式,就决定了他和别人的沟通方式。
4、鼓励孩子多交朋友。家长应该多支持多自己的孩子与同龄的孩子一起玩,一起交流。社交能力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反复练习和提升。如果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遇到困难,家长可以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一起解决困难。
5、注重生活的小细节。从生活和学习中的小细节做起。老师、家长和同学要主动的接触这些不合群的孩子,主动和这些孩子交流,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优点。把握机会鼓励这些孩子多参与集体的活动,慢慢的融入到集体中。
6、学会分享。有的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相处遇到困难,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不懂的分享和谦让,自己的玩具不让其他孩子玩,自己的零食不让其他孩子碰,因此得不到其他孩子的好感。如果孩子懂得分享和谦让,就可能会交到更多的朋友,收获更多的友情。
孩子不合群的原因
与生俱来的性格。性格是天生的,从出生那刻起,孩子的性格就已经初步形成,有的孩子活泼外向,有的孩子拘谨害羞,孩子的性格直接影响了他/她的人际交往。
身心发展的特点。有研究发现,三岁前的宝宝还处于分享行为的萌芽阶段,他们还不会分享,比起跟别的孩子玩,他们更喜欢一个人玩耍。在这个阶段,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与人交往技能不完善。在这个阶段的基础上,那些性格本身就内向的孩子会更加表现得不合群。
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在现代社会,很多孩子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人把孩子当宝一样宠着护着。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很容易出现过分溺爱和过分关注的现象,而家长过分的溺爱和关注,会导致小孩不会换位思考,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不顾及别人感受,孩子像个小霸王一样,自然也无法跟别的小朋友玩到一起。
家长的过度呵护,让孩子没有独立的机会。现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物质生活条件也较富裕,所以很多家长都把孩子捧在手心,当宝一样保护着,脏的,乱的,差的不给玩,帮孩子设计好一切事情,孩子常常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所以就培养成了他人眼中脾气古怪的孩子,独立性和自理能力非常地差。
家长的忽视,让孩子过早地独自承担家庭的重任。一些留守家庭的孩子,父母常常在外打工,从小就缺少父母的爱护,过早就要承提家庭的重任,内心会有自卑和孤独感,所以很多孩子就常常想,只有通过好好学习才能让父母开心快乐,更多时候就是独自默默地看书,一味地学习,久而久之也远离了同伴。
无法融入集体的这些危害,家长一定要知道
1、容易被孤立。孩子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就缺乏和其他孩子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没办法增加团队意识。这样的孩子以后团队感情会缺乏,沟通能力会较弱,没办法融入集体,容易被当做异类被孤立。
2、没办法展开社交活动。人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需要通过不断地与人沟通中才能逐渐成熟的。如果不参加集体活动,不能融入集体,就没办法获得更多的沟通交流的机会,也没办法接触到不同类型的孩子,没办法展开社交活动,锻炼社交能力。
3、自卑、孤僻。因为总是一个人独来独往,接受不到集体的温暖,也排斥他人的关心和照顾。长期下去就交不到朋友,由此又会心生羡慕。但是因为不自信、自卑的性格,又会排斥接受集体生活,慢慢地就会变得十分孤僻。
4、以自我为中心。融入集体就必须接受和理解集体其他人的想法,这样容易让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充分考虑其他人的能力。但如果孩子没办法融入集体生活的话,就体会不到换位思考的重要性,就会变得十分以自我为中心,从而变得自私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