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是唐代时期著名的诗人,他是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农民出身名扬天下的文学家。在我国古代,学习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耗费的精力、时间、金钱太多,当时大多数能成才的人都是家庭条件较好的人。能在家庭条件差的情况下学有所成,可见王昌龄的天赋俱佳。
关于王昌龄的故事
1.投笔从戎的故事
大约二十岁时,王昌龄离开家乡,开始一段学道的经历。开元年间,正是盛唐气象的鼎盛时期,王昌龄在诗中对盛世景象竭尽全力、忠贞不已地加以歌颂。
王昌龄跟其他人一样有过问道求仙的经历,但他只是把学道当成了一种好奇而已,不久他便到长安谋求发展,没见什么成效,于是他西出长安,投笔从戎,从此踏上西出长安,踏上出塞之路。
2.一片冰心的故事
王昌龄仕途不算平坦,经过几次失败终于在开元十五年,极第登科,被授予秘书省校书郎。王昌龄终究心有不甘,他于开元二十二年再应博学宏词科的考试,并再次登第。然而,二次登第后官职仍旧未见升迁,仅被授予汜水尉。
科场颇为得意,仕途却不甚得意,王昌龄受到打击。在做了汜水尉五年后,即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他被远贬荒僻的岭南,任江宁丞。王昌龄将要赴任时,写下千古名篇《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失孟交李的故事
王昌龄在襄阳与孟浩然告别后,孟浩然便旧疾复发,最终不治身亡。王昌龄路上听说失去好友的消息十分怅然,途径巴陵时遇到流放夜郎的李白,二人一见如故,在江边泛舟饮酒作诗,畅谈各自生平。
临别时,王昌龄为李白写送别诗《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
虽然萍水相逢,但经过这次相遇,李白也对王昌龄的友情也念念不忘,当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时,李白特地写下《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王昌岭的生平经历
王昌岭出生在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一户农家,父母是地道的农民。王昌龄从小好学,往往白天耕种,晚上苦读诗书。
公元720年,王昌龄收拾行囊去了嵩山学道。在道教盛行的大唐,学道也是一条通向成功之路。有志向的富家子弟一般都是趁着年轻四处游历,结交朋友,开阔眼界。穷小子王昌龄只能选择去道观修炼,这里不仅管吃管住,还能学习道教经典,结交天下名士。
三年后,王昌龄觉得已学术有成,他告别师父,去了西北边境,想在军营谋求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
在这里,王昌龄看到大漠黄沙,金戈铁马,心中涌现豪情万丈,他写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一首首气势磅礴的边塞诗脱颖而出,表达了诗人的爱国热情以及将士们守护边疆的侠肝义胆。
王昌龄经过两年在边疆的磨砺,他想到要想报效国家空有一腔热情还不够,只有金榜题名进入仕途,才能实现为国效力的梦想。
公元727年,历经几年的寒窗苦读,30岁的王昌龄终于考中进士,他满怀雄心壮志,准备大展拳脚为国效力,但他很快就失望了。他被授予一个秘书省校书郎的闲差,每天的工作就是抄抄写写。要想出人头地,只有继续努力,7年后王昌龄再次参加博学宏辞科考,又一举高中。没想到这一次他得到的是汜水县尉的芝麻官。
公元737年,做了几年的汜水县尉的王昌龄,因性格耿直,不懂官场处世之道,被贬至岭南,他的好友孟浩然作诗《送王昌龄之岭南》,为他饯行。
第二年玄宗大赦天下,他有幸回到京城。在寒风刺骨的冬日,他接到去往江宁任县丞的通知。他的好友岑参也来为他送行,并写下《送王大昌龄赴江宁》。
公元748年,王昌龄因工作不积极,又不拘小节得罪了上头,再次被贬谪至龙标。好友李白写信《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来安慰他,并为他鸣不平。
王昌龄的官场生涯,像开启了贬谪模式,一路下滑。究其原因主要他是底层寒门出身,没有背景和靠山,性格过于耿直,不懂官场游戏规则,所以导致仕途不顺。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老年的王昌龄挂念家乡亲人,决定回家颐养天年。
公元756年,王昌龄踏上归乡路,途经亳州时,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史书记载“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具体被害原因及细节并未说明。这位大唐边塞诗人,一生命运多舛,令人唏嘘不已。
后人称王昌龄是唐代边塞诗派的杰出代表,更称他为“诗家天子”和“七绝圣手”。他为后人留下的传世之作历经千年依然散发着璀璨之光。
王昌龄的出生时间
王昌龄生年不可确考。
闻一多《唐诗大系》则定为698年。傅璇琮根据王维称其为“江宁大兄”及岑参与王昌龄同年所做诗都称王昌龄“白首”“空老”,推算王昌龄生年当在690年左右到701年之间。
但是后来在与李珍华先生合撰的《王昌龄事迹新探》一文中又否定了自己以前的说法,赞同闻一多的说法,认为王昌龄出生的年份虽然不能确定,但大致当在公元698年到701年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