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曾任嘉州的刺史,故后人称他为岑嘉州。岑参是唐代时期著名的诗人,他出自三代相门之后,不过因为他的祖先总是站错队,导致不是被流放,就是被抄家。到了岑参出生后,他的家族已经没落了。
岑参什么诗派代表诗人
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岑参的诗在当时也同样具有相当广泛的影响,所谓“每一篇绝笔,则人人传写,虽闾里士庶,戎夷蛮貊,莫不讽诵吟习焉”(杜确《岑嘉州集序》)。
岑参的诗风特点在于长于写景,想象奇特,色彩瑰丽,在豪迈雄壮之外,尤显峭拔俊逸。故殷璠《河岳英灵集》评价说:“参诗语奇体俊,意亦造奇”,后代评家也或以为其诗“尚巧主景”(《唐音癸签》引《吟谱》),或赞誉其诗“奇逸而峭”(王士禛《带经堂诗话》)。
陆游更将他称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跋岑嘉州诗集》)。
他写边塞之景,不仅有传统边塞诗中见过的北风卷地,平沙莽莽,狼烟四起,愁云惨淡,还有人们难得一见的火山云、天山雪、瀚海冰、热海水,所构撰的意象更为险怪壮奇。
岑参是中唐还是晚唐诗人
都不是,他是盛唐诗人。
岑参是唐代的杰出边塞诗人代表,原籍南阳(今在河南新野),约生于公元715年,公元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祖籍在南阳(今属河南),后徙居江陵(今属湖北)。曾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后人因称“岑嘉州”。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天宝三年进士,八年至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掌书记,后又随封常清至北庭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
至德二载与杜甫等五人授右补阙,后出任嘉州刺史,大历五年卒於成都。工诗,长于七言歌行。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岑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
1.边塞诗的特点
岑参的边塞诗有完全成熟的独特的风格,对前人有所继承,但又有自己的独创和发展。
岑参的边塞诗,从山寺都城走向风沙大漠,超越了过去对和谐的自然景观的偏爱以及对隐逸生活的表现。如在《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中,从艰险恶劣的边塞军旅生活中感受将士们的雄心壮志。将茫茫黄沙、大漠孤烟的壮美之景与自身心境、战士们的思乡之情联系起来。
天山雪景与塞外热海,孤寂空旷与昂扬士气,描绘了别具异彩的边塞生活中,塑造了刚劲奇伟的风格,展现了边塞的奇异风光和中亚的风俗人情。
2.山水诗的特点
在山水诗的写作过程中,岑参往往喜欢选取新奇的景物入诗,例如他在《初授官题高冠草堂》中写野外林木是“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又如他在《豋嘉州凌云寺作》中写山的险峭便是“天晴见峨嵋,如向波上浮”。
除此之外,岑参的山水诗中往往还杂有他神奇的想象,比如《虢州西亭陪端公宴集》中,他写亭子的高,就用了奇笔,“红亭出鸟外,骢马系云端。万岭窗前睥,千家肘底看。”再者,岑参的山水诗的文字总是奇巧的,如《高冠谷口招郑鄠》写道“涧花燃暮雨,潭树暖春云”,“燃”字就很神妙,把雨中花写的十分绚烂。
他的山水诗又涤尽了雄浑气,重新向清丽复归。岑参的山水诗,或清或丽,或浓或淡,是随着不同的取景镜头和诗人思想情绪的起落而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色调。得意时表现秀丽的的色彩,失意时则表现清淡的调子。而“丽”仍然是岑诗的本色。岑参一生经历复杂,造就了风格繁富,不拘一格的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