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青少年躺平的情况越来越多,青少年在躺平的同时,心里并不舒适,而是带着焦虑和迷茫。他们的心里有向好的动力,只是需要一些引导和帮助。
躺平孩子迷茫期多久
首先你要清楚的知道,并不是孩子不想去上学,大多数不去上学的孩子都存在着情绪上的困扰,或者是认知上的扭曲。
比如说抑郁、焦虑、身体不适、躯体反应,这些都可以算是情绪上的困扰,再比如说认为学习没有用,想要辍学去打工等等的,这些,都可以算是认知上的扭曲。
难道是这些孩子的问题很严重吗?其实不是的,在咨询中我发现青春期孩子的问题只要不是先天或者是遗传的,都没有多么严重,基本上3-6周就能引导孩子回归开始学习了。
首先家长你自己确定方向,稳定情绪,然后才是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去做针对性的处理。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家长随便的尝试,随便的试验,孩子毕竟不是试验品,你不去处理都还好,但如果你错误的去处理,可能就会加重孩子的情况。
所以孩子恢复的速度取决于家长能否针对性的去处理才是问题的关键。关注我们,点赞评论领取提导方案,其实改善孩子叛逆不上学是比较容易的。
孩子真的在躺平吗,父母该如何帮助孩子找到内驱力
1、做孩子顾问而非上级
只有当孩子能自己主导生活并获得想要的人生方向时,才会真正产生主动学习、主动努力的倾向。当我们把对学习玩乐的控制权从孩子身上拿走时,就注定了孩子不会产生发自内心的驱动力,取而代之的是无法摆脱的挫败感、无力感和焦虑感。换位思考,无论是谁,都希望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2、好榜样,就是一束光
有些父母会对孩子说一句话:我这辈子也就这样了,你可要好好学习,为我争气!可是,在父母对孩子未来担忧焦虑的同时,还有那个想要“躺平”又不得不努力工作的、已经非常疲惫懒散的成年人的影子。
当家长开始焦虑恐慌时,代表的不仅仅是对这个孩子的关注,而是流露出整个家庭对于“难以发展”的焦虑情绪。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一生中模仿能力的顶峰。父母焦虑、惫懒的模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选择。所以,请父母为孩子而以身作则。父母面对困难的态度就是孩子未来遇见黑暗时的一束光。
3、帮助孩子了解自己
青少年时代的主旋律是反抗叛逆的,反抗叛逆的目的是求“真”。“真实”意味着“我忠诚于我自己”的需要。作为父母,我们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哪怕只是个小小的爱好,我们也要给予充分的尊重。
尊重孩子,意味着不再围绕着大人的想法和感觉转,而是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当父母能够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探索,去尝试新的事物,去花时间钻研自己的喜欢的事物,而不是父母喜欢的东西,孩子才有可能对这件事产生内驱力。
4、拒绝外部奖励和外部惩罚
如果想让孩子长久地保持一种行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从内心接纳并喜欢这种行为。如果想让孩子长久地避免一种行为,最好的办法是让孩子从内心对这种行为感到羞愧。在孩子犯错误时,家长的过度惩罚反而会削弱孩子的自责心理。
如何帮助孩子重拾信心
从小目标开始
对于“习得性无助”的孩子来说,当面临的挑战越大,越容易“颓废”“自暴自弃”。就如孩子自己说的“怎么学也考不上高中,那就不学了,我成绩如果只差一点,努努力还可以赶上,但是差太多了,再努力也跟不上。”
因此,想让孩子转变,就不要聚焦在考上高中这样的大目标上。而是立一个小目标,比如孩子说“我也想好好学习”,就从这出发,每天学多久呢?原来能够看书20分钟的话,我们现在可以立一个“读书30分钟”的小目标。
小目标要具体、也要能够量化,而且稍微有一点挑战,这样,孩子更愿意去做。
给孩子具体方法
还是回到孩子说的那句话,“我也想好好学习,但就是学不进去”。这是孩子真实感受。
为什么学不进去呢?因为缺乏方法。
那么,我们就要和孩子讨论一个问题:怎么能学进去呢?比如,我们是不是可以把手机收起来?当想玩手机的时候,站起来跳一跳等等。咱们需要找到孩子愿意做的具体方法,而不只是要求孩子做到。
将结果可视化
对于习得性无助的孩子,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小进步、小改变,因为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到。因此,定完小目标,并且给孩子讨论方法之后,就需要做好关键一步:将结果可视化。
这里有两种可视化方案:
一个就是做记录表,比如记录每天小目标是不是都达到了?可以用笑脸、贴纸等等不同方式标注,完成了就标记一次,孩子在这个过程中,会感受到原来自己是可以的。
另一个就是做能力百宝箱,在我们达成目标的过程中,孩子一定会使用一些方法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即便没有太多有意的表扬,孩子也会很有成就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