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炎武出生于万历四十一年。十四岁考中秀才,此后屡次参加乡试皆败,在二十七岁时最终放弃科举考试,退而读书著述。清顺治二年五月顾炎武与友参加前明邵阳巡抚王永作领导的义军,于昆山起义自守。
顾炎武的思想主张
1、本体论
顾炎武精研《易》学,从中概括出唯物、唯变的本体论学说。从这一学说中,他引申出“非器则道无所寓”的道器论,为自强不息、与时偕行的实践观提供了哲学形上学的依据:也是从这一学说出发,他发挥出“有恒”的思想,为坚定民族气节、奉常以处变的个人道德践履提供了坚强的信念。
2、易学本体论
顾炎武的本体论重建,正是从复归六经、精研《易》学来着手的。对于《周易》在中国学术史上的地位,顾炎武予以极高的推崇,有“尽天下之书皆可以注《易》,而尽天下之书不能以尽《易》”之说。
在顾炎武看来,《易》学是统摄切的学问,是一切学问的核心和灵魂。他重下学工夫而反对空谈心性,伯并不拒斥讲“一贯”、讲“尽心”讲“上达”,而是要把哲理从虚无飘渺的幽寞世界拉回到现实的人间,讲现实生活世界中的理,提倡就在现实的生活和实践中“尽心”“上达”“一以贯之”。
3、“气”为世界本源
顾炎武的本体论思想,是对张载的元气本体论的谜承和发挥。他以物质性的“气”为世界之本原,以“气”之聚散来解释方物的生灭成毁,并以此说明一切真体事物存在的有限性和相对性;以“气”之感应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并以此来揭示事物之间同类相感的必然性。
以“气”之盛衰和聚散来说明精神现象的存在和消亡,并以此批判“灵魂不灭”的观念由此而发挥出一整套“唯物”“唯变”的哲学见解。
顾炎武对于本体论问题的研究,有其十分明确的实践目的,即“明体适用”。从“唯物”“唯变”的本体论原则中,他引!申出“非器则道无所寓”的道器论,“道”不在心性空谈之中,而在现实存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中,要认识“道”,就必须致力于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这就为他进一步从认识论上解决“士无实学”的问题提供了本体论的依据。
顾炎武的名言
1、勾践栖山中,国人能致死。
2、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3、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不为。
4、以兴趣始,以毅力终。
5、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
6、天下无不可变之风俗。
7、辞主乎达,不论其繁与简也。
8、人寰尚有遗民在,大节难随九鼎沦。
9、十年天地干戈老,四海苍生痛哭深。
10、生无一锥土,常有四海心。
顾炎武的后世影响
1、顾炎武对哲学史的研究方法进行了创新。他倡导“经世致用”的研究方法,主张学者应学以致用,关注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现实问题,面对具体的社会矛盾,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
2、主张将哲学理论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需求。他强调哲学研究应该具有实践性和应用性,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做出贡献。他的研究方法推动了中国哲学研究的发展。
3、顾炎武的经学即理学认为,集儒援道人儒是从周敦顾讲所谓“无极之真”开始的,这就是后来举业用释老之书的滥巅。从此,庄子的“真知”取代了儒家的“实学”,道家的神秘的精神修炼取代了儒家的经世致用,这就为后来“御河之水变为赤而”的巨大民族灾难埋下了祸根。
4、顾炎武通过提倡经学来作为其倡导经世致用之实学的号召。他提出了“理学,经学也”的著名命题。学者要以研究古经为根柢,而不必到宋明理学家的语录中去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