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写的作品有很多,《桃花源记》就是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想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桃花源记以什么为线索
以武陵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按时间先后顺序,把发现桃源、小住桃源、离开桃源、再寻桃源的曲折离打的情节贯串起来,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
桃花源记的原文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思想感情如何
桃花源里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们互相勉励耕种,日出而做,日落而息,不用担心苛捐杂税的催逼,儿童老人们都欢乐融洽。桃源人这种“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状态符合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宗旨,具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全文也弥漫着道家思想。桃花源社会就是老子“小国寡民”的缩影,他们保留着祖宗留存下来的古老风习,“俎豆犹古法,衣裳无新制”,人与人之间没有倾压,没有争夺,从小孩到老人都生活的很幸福。
陶渊明所展现的这幅田园理想国图景就是老子“小国寡民”思想的形象化。除此之外,佛教思想中的“乐土”和“无君”观念也有所体现。三种思想的交汇融合,使《桃花源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新自然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