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时期,封禅是古代就有的礼仪,属于一种大型的典礼。封禅是一个汉语词语,“封”的意思是祭天,“禅”的意思是祭地。古代的帝王通常到泰山上进行封禅大典,帝王拜祭天地后,祈求天下太平以及期望天降祥瑞。
封禅是什么意思
拼音:fēng chán
意思:1.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德,称禅。
2.古代封禅一般在泰山举行,但也有在其他山上举行的。
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古代帝王祭天地的大典,又称封祀、封峦、封岳。秦汉时特重此礼。
另外一种解释,《白虎通》中说“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玺也”,后世学者认为这是封禅过程中的仪式,是指将封禅所用的文书以“金泥银绳”或“石泥金绳”封之,埋于地下。太史公《史记·封禅书》也有“飞英腾实,金泥石记”之记。
封禅的起源和文化内涵
封禅祭祀是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祇的仪式。其仪式包括“封”和“禅”两部分,所谓“封”,就是在泰山之顶聚土筑圆台以祭天帝,增泰山之高以表功归于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之下的小山丘上积土筑方坛以祭地神,增大地之厚以报福广恩厚。
帝王一定是受命于天,且国泰民安才有资格封禅泰山。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据记载,秦代以前有72位帝王在泰山进行封禅活动,沿至秦汉,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至唐宋时代,封禅仪礼臻于完备。
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便是早期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尚书·舜典》记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
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
祭祀泰山的活动史不绝书,即使在封禅盛行的秦汉至唐宋时代,帝王也频频前来祭祀。宋代以后,封禅大典不再举行,祭祀泰山更成了帝王在泰山与天地进行对话的唯一手段,备受重视。
古代封禅为什么要去泰山
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
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