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说的就是韩愈的经历。韩愈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不管是幼年青年时期,还是科举途中,亦或为官之时,韩愈都有遇见过挫折的时候。无论什么时候遇见挫折,韩愈都会勇敢面对,这才一步一步成就了他的人生巅峰。
韩愈的生平事迹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郡望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为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进士。贞元十九年(803年),因上《论天旱人饥状》,遭权臣谗害,被贬阳山。曾参加讨伐淮西叛藩吴元济的战争,任裴度的行军司马。
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其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韩愈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巨匠
在古代文学史上,韩愈是一位举足轻重的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充满了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被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然而,韩愈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人生的道路上历经波折,最终成为了一位备受敬仰的文学家。
韩愈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幼聪颖过人,表现出了对文学的浓厚兴趣。然而,在他年少时,家庭遭受变故,家境日益衰败。这使得韩愈不得不依靠自己的努力,追求自己的文学梦想。
在韩愈的成长过程中,文学成为了他心灵的寄托。他勤奋好学,广泛涉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同时,他还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凭借出色的才华,成功踏入仕途。
然而,仕途并非一帆风顺。韩愈在官场上遭受了不少挫折,甚至因为直言进谏而受到贬谪。这段经历让他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也使他的文学作品更加丰富多样。
在韩愈的文学作品中,他不仅关注个体的人生际遇,还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命运。他的作品以独特的文风和深刻的思想,赢得了广泛的赞誉。韩愈的文学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热爱,以及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注,使他成为了唐代文学的一代巨匠。
韩愈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我们就能战胜人生的磨难,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韩愈为师的经历
中唐元和八年,即公元813年,韩愈45岁,是年,韩愈任职方员外郎,因要求复查华阴县令柳涧贪污案,被降职,再入太学任国子博士。
被降职来国子监当先生,学生们对韩愈有许多质疑,他们直白询问韩愈:先生你那么有学问有用吗?先生你还要勤奋有用吗?先生尊儒学道统有用吗?先生你那么认真严谨有用吗?先生的文章集多家之长有用吗?
学子们一口气问了很多问题,尖锐且敏感,甚至触及人的痛楚。如若是一般人,就会心灰意冷悲观失望,被眼前的阴霾蒙蔽了双眼,被人生道路上的再一次重创击倒丧失了锐利与睿智。
韩愈抒写《进学解》回答学生的问题,《进学解》属于韩愈的自嘲之作,流传千年的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便出自于《进学解》。
韩愈的大气在于,虽然自己目前降职后作国子师,足以证明自己还不够勤奋,还不够思想纯儒,还没有抓住儒学要领,文章虽好也只是纸上谈兵还无助于解决问题,贬官正和我的做人学问是相称的,需要反思蓄锐。
这就是大教育家的胸怀,站高望远,虚怀若谷。他把自己当成靶子,反躬自省;他把自己当成镜子,进学前行;他把自己当成教材,现身说法,意在鼓励学子继续前行,进学。他敏锐地感悟,降职固然有很多原因,但自身学识、品德、修养、言行不够是最主要原因。
不会为一时的降职而悲观失望,也不因自身的失意而怨天尤人,这就是做大事大学问的胸怀和眼界,也是身为教师珍贵的品质和素质,不搁浅,不近视,不抱怨,愈挫愈勇,理智清醒。
在教师的选拔任用方面,韩愈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选拔人才的标准是当代选拔人才的雏形。注重德、才、胆、识兼备,尤其注重人才的出身经历,以检验教师教育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