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面楚歌是汉语中的一个成语,它与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项羽和刘邦有关。四面楚歌常用来形容人们遭受各方面攻击或逼迫的人事环境,而致陷于孤立窘迫的境地。四面楚歌的近义词有八方受敌、腹背受敌等。
四面楚歌的近义词
四面楚歌的近义词有:八方受敌,八面受敌,十面埋伏,危机四伏,四郊多垒,四面受敌,山穷水尽,楚歌四面,沧海汉篦,腹背受敌。
四面楚歌[sì miàn chǔ gē]的解释:四面都是楚人的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四面楚歌的典故
公元前202年,项羽和刘邦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
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今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
经过几次激战,最终韩信使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
这时,项羽手下的兵士已经很少,粮食又没有了。
夜间听见四面围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不禁非常吃惊地说:“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
四面楚歌的楚是哪里
四面楚歌的楚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况。
因为在战国时期,楚国四面受敌,周围都是敌国,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故称为四面楚歌。
楚国虽然有李斯等人才,但还是在战争中失败了,被秦国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楚”不仅是一个战国国家的名称,还是一个历史文化的概念,是指楚文化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
楚国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化水平,而且在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也有独特的成就,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