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特长 >  音乐 >  扬琴独奏十大名曲

扬琴独奏十大名曲

2023-12-08 11:20 810

扬琴是我国很常见也经常使用的乐器之一,扬琴的声音形态多样,低音区饱满,中音区明亮,高音区嘹亮,超高音区音量宏大。扬琴从明朝时期传入我国,在很多方面都很受欢迎,多用于戏曲音乐、民间说唱伴奏、乐队合奏等场合。

扬琴独奏十大名曲

1.《弹词三六》

扬琴独奏曲。原为江南民间乐曲《梅花三弄》,与琴曲《梅花三弄》同名异曲。《三六》可能是该曲第三段《三叠落梅》中《三落》的上海方言谐音。乐谱最早载于1895年李芳园编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谱》。曾以丝竹乐合奏形式在江南各地广泛流传。

在评弹演唱前常用琵琶、三弦作为开场音乐演奏,故称《弹词三六》。经项祖华改编为扬琴曲。全曲共分十一小段,合头段落在曲中反复穿插出现五次,构成循环体的结构特点。乐曲旋律活泼流畅,表现出热烈欢快的情绪。

2.《倒垂帘》

是一种旋律进行手法。即旋律进行由高而低,顺势而下,流畅委婉,犹如珠帘垂落,一般用在结束句。乐曲《倒垂帘》以倒垂帘旋律手法命名,并运用于整首曲子。高低音阶,错落有致地响起,确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感。这种手法也在民族民间器乐曲中运用。

3.《海峡音诗》

扬琴协奏曲。茅匡平、项祖华作曲,乐曲生动描绘了绮丽、富饶的宝岛——台湾之风土人情,表现了岛上人们勤劳乐观开拓进取的性格,构成了一篇锦绣壮丽又气质恢弘的民族音诗。

4.《欢乐的火把节》

刘希圣作曲。一年一度的火把节是彝族人民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这天晚上,人们纷纷点起火把尽情歌舞,山寨成了火把的海洋、欢乐的海洋,青年男女们也借此互诉衷扬。乐曲描绘了这一动人的民族风情,具有彝族风味的主题极具动感。

乐曲的旋律从轻快到热烈奔放,展示了人们手擎火把载歌载舞的情景,时而温柔轻捷、时而优美明朗的曲调,犹如青年们的绵绵情话。结尾时强烈的节奏酣畅地描绘出狂欢的场面,让听者不禁沉醉于节日的喜庆之中。

5.《欢乐歌》

江南丝竹合奏曲。是明、清时期流传在江南的曲调,用相同的旋律素材,采用变奏在前,原型素材在后的演奏方式,在江南丝竹乐曲中一个创新。乐曲旋律明快流畅、起伏多姿。结构富有层次,由快而慢,渐次高涨,表达了人们在喜庆节日中的欢乐情绪。

乐曲采用放慢加花的变奏技法,将母曲《欢乐歌》发展成慢板和中板段落、而以母曲为末段,构成了A—1A—2A的变奏体结构。

放慢加花是将母曲的结构成倍地扩大,演奏速度放慢,并将旋律加花装饰,发展成与母曲具有一定对比的新型曲调,若不仔细分析,很难辨认其渊源关系。这是传统民族器乐创作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旋律发展手法。此曲原系江南丝竹八大名曲之一。

6.《林冲夜奔》

题材选自中国古典名著《水浒》及其同名折子戏,作者以具有民族气质和我国特色的音乐思维方式,生动地阐述了《水浒》英雄林冲蒙冤落难,怒火满腔,顶风踏雪、战胜险阻,夜奔梁山的故事。

乐曲前部分节奏较慢、自由舒缓,低音区和高音区的旋律交替进行,犹如叹息和悲愤交加,接着转入较快旋律,呈现出林冲惶恐不安的焦躁心理;乐曲结尾紧凑而坚定,表现出林冲最后突破重重险阻,满怀信心地奔向梁山。

7.《霓裳曲》

据流传于浙江一带的传统乐曲改编而成,音韵典雅优美,柔婉悠远,饶有古风。扬琴运用了“曲直兼济、纵横交织”的演奏技艺,配以箫、筝、铝板琴、钢片琴、碰钟等乐器伴奏,达到了引人入胜的境界。主题在变化重复时,每一段首尾保持不变,而在中间将主题展开衍生,或引进新的音乐材料以扩充,主题音调贯穿全曲,给人印象深刻。乐曲音调典雅靡丽,节奏有古代舞曲特征,令人联想月宫嫦娥起舞的意境。

8.《思乡曲》

以如歌如诉的旋律表现出远离家乡的人们对故乡所怀的思念之情。乐曲一方面不断赋予主题新的形象,另一方面又具有感情递次高涨的作用。乐曲的高潮除了音调变化外,在内部结构、旋律密度,调性,速度方面都进行了较大的变化,使音乐具有明朗的气息。

最后乐曲以简短的结尾结束,使人回味无穷,让思念之情久久回荡着……陶醉于美丽的景色之中,流连忘返。整首曲子笛音婉转动听、甜美抒情,音色清新亮丽、曲调优雅纯净,悠然从容之中呈现了一派诗情画意。

9.《苏武牧羊》

上世纪二十年代辽宁盖县民间艺人赵殿学根据当时流行的同名学堂乐歌改编,后经王沂甫整理定谱。乐曲取材于苏武牧羊故事:公元100年,苏武奉汉武帝之命出使匈奴被扣,坚贞不屈,被放逐到冰天雪地的北海(今贝加尔湖)边牧羊。但他不畏强暴,抗争十九年后胜利回国,成为千古不朽的爱国英雄。

全曲由主题七变奏组成。速度从散板开始,接慢板、中板、快板,最后又以慢板结束。慢板部分运用赵殿学独创的滑弹、揉弦等技法,加强扬琴乐曲的韵味。快板部分用扬琴快速密集演奏的技法,表现激昂的情绪。

10.《渔舟唱晚》

娄树华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中期,根据古曲《归去来辞》的素材改编而成。标题取自唐代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子。全曲分三段:第一部分以优美的曲调,如歌的慢板配合左手的揉吟等技法,产生波浪音响,让人联想出一幅夕阳万顷碧波,渔人满载而归的画面。

结尾处使用“花指”奏法,使五声音阶旋律增添了新色彩,表现了渔夫荡桨归舟的欢乐情绪,听来不觉耳目一新。第二部分情绪热烈欢快,运用古筝演奏的特殊手法,生动地刻画了片片白帆随波而起,浪花飞舞,一片欢腾景象,心情喜悦的渔民悠然自得,驾着满载而归的情景。

特别是以极快速度在古筝上顺次拔弹出的"花音"形象地表现划桨声、摇橹声、浪花飞溅等种种声响,使全曲欢腾的情绪达到高潮。尾声乐曲速度突然渐缓,运用下行音型逐渐下落最后终止,宛如江上夜色朦胧,宁静取代了喧嚣,使人又复归于宁静、安谧的湖滨晚景之中。

杨琴要如何调琴

扬琴一般是利用调音器进行调音。

扬琴在调音前要先检查每条琴码上的弦号是否一致,滚珠一般要放在滚板的间位置,每一根琴弦要均匀的分开。当出现音程关系不准的时候,可以使用移动滚珠的方法进行微调,调音的程序是根据扬琴的固定音位进行排列的,按照五度、八度的音程关系循环调音的。

具体的方法是先用左手在琴竹尾部按上下顺序拨响琴弦,然后右手使用扳手转动弦轴,将同一个琴码上的音高调为一致,一般向右转动是将音降低,向左转动是将音升高。在调钢弦时,要先将琴码左边的音调准以后,再调琴码右边的音。

杨琴是什么乐器

扬琴是一种发源于中东地区的击弦乐器,公元12、13世纪在东欧各国十分流行。明朝万历年间,随着我国和西方日趋密切的友好往来,扬琴由波斯经海路传入中国,最初只流行在广东一带,后来逐渐扩散到中国各地。

在我国经过百年的流传和民间艺人的不断改造,扬琴不论在乐器制作、演奏艺术还是乐曲创作上,都已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和民族风格。

上一篇:竖笛小学生一般买几孔的好 上一篇:吹竖笛最火的一首曲子

相关阅读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