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特长 >  书法 >  篆刻的起源和发展

篆刻的起源和发展

2024-04-02 13:54 433

篆刻是书法和镌刻结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篆刻艺术最早起源于我国古代的印章技艺,后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篆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

篆刻的起源和发展

篆刻的历史大致可分为周秦、汉魏六朝和隋唐以后三个阶段。秦以前的古玺文字为籀文。秦代,籀书逐渐演变为篆书,印文也转用篆书。当时天子称玺,臣下称印。

汉代的汉印由“小篆”演变为“缪篆”。汉印在秦印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极其丰富的发展创造,在历史上最为突出。隋唐时期盛行大印,以至有的官印达三四寸之巨。多用朱文九叠文,隶书开始入印。

宋元以后,书画家、文学家、收藏家等纷纷刻书画印,出现了书简印、收藏印、斋堂馆阁印等,进一步促进了印学的发展。从此,印章由实用走向艺术欣赏的殿堂。

明代以后,治印成风,流派众多,名家辈出。延续至今,篆刻仍为我国人民所喜爱的一门艺术。它以方寸画面、简洁的线条,表现出豪壮飘逸和优美多变的万千气象,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篆刻的刻法分为哪几种

在篆刻书籍中和人们研究篆刻技法时,都提到“用刀十三法”。十三法的由来,是历代篆刻家在篆刻过程中创造出来的种种用刀的办法,加以整理,归纳为十三法,这些刀法并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是根据印文字体表现的需要而运用各种刀法。当篆刻艺术向前发展过程中,用刀的方法,也必然随着向前发展。现在将用刀十三法,分列如下。

1.正锋正入法。是以刻刀的中锋入石,和写字用中锋一样,刀柄较直,刀刃的一角着石,刀柄略向外斜,从外向内,自上往下刻,要指实掌虚,五指和腕一齐用力。刻出来的笔画,雄健有势。

2.正刀单入法。也叫“单入侧刀法”,又称“单刀法”,是以侧面刀入石,如写字用侧锋一样,刀柄略卧,向右方倾斜一点,刻出来的笔画,表现雅而美。

3.正刀双入法。即“双刀法”。也是双入锋,就是用侧刀从字笔画两边来刻,刻法与正刀单入法相同,不过正刀单入是一刀刻成一笔画,双刀单入法是一刀只刻出一笔画的一半,对修正笔画的起、住、顿、挫时,重要的是要有刀势,不要滑,滑则软弱,不生动。

以上三法均属正刀。

4.冲刀法。又名“飞刀法”。就是用刀一直向前直刻,如冲锋状。方法是指实掌虚,五指和腕用力,将刀刃的一角着石,刀柄向外斜,从外向内,自上向下刻。

另外,执刀与前相同,只是以无名指和小指顶住石章右侧以控制力量,并避免跑刀。刀柄向内斜,自怀内向外推,自下而上直冲过去,在一印刻完后,如感到不足之处,也要用冲刀补救。这种刀法,刻白文印较妙,笔画细而古雅。

5.涩刀法。又名“挫刀法”。就是行刀时审慎前进,欲行不行,在行刀之中,微微摇曳其刀锋,今其笔画之两边相摩盪,产生涩滞的效果。此法用之摹古,却能得神。

6.迟刀法。就是用力沉着,刻的笔画较深。

7.轻刀法。即行刀轻举,不痴重,在刻到两笔画紧紧相依的险要处,行刀要轻稳而锋利。如刻石质松软的印章和刻小字多的印章,多用此法。

8.埋刀法。是用刀深刻,不露刀锋,如写字中的藏锋不露,有人把它叫“伏刀”。

9.舞刀法。也叫“刺刀法”。行刀时,用刀锋左右徘徊磨盪前进,刻出来的笔画,两边都有芒刺,但是要出于自然,无做作气,不然则容易流于俗气和臃肿无力。

10.切刀法。就是刀柄直立,用力向下直切。对轻滑败笔(刀笔)处,可用切刀补救,在留刀处,最好是用切刀补足。如遇到较硬难刻的石章时,可用切刀法。

11.平刀法。是专为刻朱文平底子用的。如觉得已刻的朱文有些呆板时,可用平刀起其脚,再以复刀救之。

12.留刀法。凡刻到两笔相接的拐折处,不要一刀刻足,以防刻的过多,不容易收拾,就是留有收拾的余地。

13.复刀法。就是“补刀”,原刻的一刀,感到意味不足时,在其毛病处,顺复一刀,以补其不足。另一种则是一刀刻去,再反回刻一刀,以补其不足,这叫“反刀”,也是复刀的一种。

篆刻三法包括什么

篆刻三法指的是篆刻艺术中的三种基本技法或方法,包括:切,破,雕。

1.切:切指的是用刀在印章的版面上直接刻划出形状和线条,通过刀法的力度和角度来产生不同的效果和纹理,以表达创作者的艺术意境。

2.破:破即用刀在印章的版面上形成或者突出一些间断、残缺或破损的效果,以增加作品的变化和艺术张力,并且更具有独特的审美效果。

3.雕:雕是指在印章的版面上通过雕刻的方式刻出立体的图案或文字,这需要更精确的刀法和技巧,以产生更细腻、真实的艺术表现。

上一篇:篆刻阴阳文怎么区分 上一篇:楷书适合用什么毛笔

相关阅读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