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鼓是一种传统的民族乐器,起源于我国南方沿海地区。渔鼓常常被用于戏曲、民间音乐、舞蹈等表演中,也可以作为独奏乐器演奏。渔鼓的音色清脆悦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渔鼓是哪里的民间艺术
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
渔鼓又称道筒、竹琴。宋代已出现,是一种流行于湖北、湖南、山东、广西等地区的汉族传统乐器,常用于戏曲表演。
渔鼓通常由一个圆柱形的鼓身、两个鼓面、一个鼓边、一个鼓槌和一个鼓座组成。渔鼓的鼓身通常由竹木或黄铜制成,鼓面则用牛皮或羊皮制成,鼓边则用牛筋或马尾制成,鼓槌则是一根竹棒或木棒。
渔鼓的正宗做法
1.选择合适的竹筒。一般选用较直且无裂纹的中空竹筒,长度和直径可根据需要裁剪。
2.清理竹筒。将竹筒内部的节疤和外部的杂物清理干净,确保表面光滑。
3.裁剪皮革。根据竹筒的开口大小裁剪出一块牛皮或羊皮,皮革需要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
4.准备皮革。将裁剪好的皮革用水浸泡至柔软,便于后续操作。
5.包裹皮革。将湿润的皮革平铺在竹筒口部,用力均匀地拉伸皮革,使其覆盖整个开口。
6.定型和紧固。使用木塞或竹塞将皮革固定在竹筒的一端,然后用麻绳或尼龙绳紧紧地围绕木塞和皮革的接缝处缠绕,确保皮革不会脱落。
7.干燥。将制作完成的渔鼓放置于通风干燥的地方,让皮革自然风干。
8.调整张力。皮革干燥后,根据需要的音色和音调调整皮革的张紧程度。如果需要,可以重新缠绕绳子以调整张力。
9.试击。使用锤子轻敲渔鼓,检查音色是否满意。如有必要,重复调整张力和紧固过程。
渔鼓的制作是一个需要耐心和细致工艺的过程。每个步骤都需要仔细执行,以确保最终制成的渔鼓具有良好的音质和耐用性。
渔鼓乐器的来历
渔鼓历史悠久,可以上溯至唐代的“道情”,也就是道士们传道或者化募时所叙述的道家之事和道家之情。他们叙情的方式就是打渔鼓,唱道歌,所以“打渔鼓,唱道歌”是连起来说的,如唐代的《九真》、《承天》与《踏踏歌》。
后来,“道情”为民间艺人所习用,宗教内容便渐趋淡化,改唱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英雄故事,“道情、唱歌”的方式也演变为一种说唱的艺术形式。
到了元代,渔鼓已广为传唱,“诸民间子弟,不务生业,辄于城市坊镇,演唱词语,教习杂戏……击渔鼓,惑人集众”(《元史》卷一百五)。
明清时期,渔鼓已形成了“有板有眼”的完整唱腔。从此,渔鼓道情便由宣扬道教出世思想的工具完全过渡为富有娱乐性、知识性的民间说唱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