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出生于波兰;1817年开始创作;1818年登台演出;1822年至1829年在华沙国家音乐高等学校学习作曲和音乐理论。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
肖邦是哪国的音乐家
19世纪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6岁时跟随阿达尔伯特·兹维尼学习钢琴,7岁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g小调波兰舞曲》,从此参加各种演出。
1824年肖邦拜师德国音乐家、当时任华沙音乐学院院长的埃尔斯纳。1826年至1829年,在华沙音乐学院(今肖邦音乐大学)跟随作曲家约瑟夫·艾斯纳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
1829年起以作曲家和钢琴家的身份在欧洲巡演。1831年定居巴黎,从事教学和创作。1849年,肖邦因肺结核逝世于巴黎。
肖邦共创作了二百余部作品,创作体裁多样,包括2首幻想曲、3首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即兴曲、17首圆舞曲、19首波兰舞曲、21首夜曲、24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58首玛祖卡舞曲等钢琴作品,还有为数不多的17首歌曲。
为钢琴与乐队合作、钢琴与大提琴二重奏、钢琴协奏曲等,也全部都是有钢琴参与演奏的形式,是为数不多的将毕生创作都专注于钢琴乐器的作曲家,后人将其赞誉为“钢琴诗人”。
肖邦音乐的节奏韵律
肖邦突破了以往的中规中矩的节奏节拍,节奏韵律自由不拘,处理节奏速度时个性鲜明,根据情况即兴发挥,演奏风格独特。在演奏肖邦作品时最突出的感觉是双手的节奏大部分都是不对称的,很多地方都是规则的节奏节拍对上不规则的节奏节拍。
非基本划分的连音是肖邦乐曲中的常客,甚至十几连音都很正常,这样的节奏特点时常给人一种摇曳不定、紧张急促的感觉,更贴切的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也突出了肖邦作品在创作和演奏中的即兴性。
肖邦的叙事曲介绍
肖邦的叙事曲是直接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并且肖邦创造性的将叙事曲这一体裁从先前的声乐体裁的范围发展成为器乐体裁。
其中《g小调第一叙事曲》更是以深刻的爱国情感和完美的音乐形式受到普遍欢迎。这部作品是在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影响下写作的,在创作时把传统的奏鸣曲式做了富于独创性的改造。
形成以奏鸣曲式为主,同时结合变奏、对称等结构原则的自由混合曲式,并采用主题动机的贯穿法进行创作,不仅利于作品音乐材料的集中与统一,而且满足了作品叙事与情感的需要,使作品内容与形式获得完美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