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儒家、法家、墨家等百家争鸣。孙膑是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是兵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孙武的后代,他主张重战、慎战、备战,著有《孙膑兵法》流传百世。
孙武和孙膑的关系是什么
孙武又叫孙子,著有《孙子兵法》,孙膑是孙武的后代,这两人中间相隔了一百多年。至于孙膑究竟是孙武第几代孙,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孙膑跟孙武一样,他在兵法上也有很高的成就,孙膑师从鬼谷子,著有《孙膑兵法》。
其实孙膑就是孙武的后代,按照时间推算,孙膑应该是孙武的曾孙。孙膑在兵法上的成就虽然不及孙武,但是他的作为跟贡献也是不容小觑。
孙膑虽然是鬼谷子的学生,但是孙膑却远没有孙武那样幸运。他遭到昔日同窗的陷害,被人挖去了膝盖,其中孙膑这个名字的由来也跟他这一悲惨遭遇分不开的。
孙膑的主要思想
孙膑的主要思想是:重战、慎战、备战。强调战争胜负关系社稷安危,“不可不察”;“乐兵者亡”、“利胜者辱”,不能不慎;必须做到“有义”、“有委”、“事备而后动”。具体如下:
在战争观方面,孙膑主张重视、慎重地对待战争。他强调战争是国家政治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一种重要手段,只有以强有力的武力作为保障,才能够使国家安定、富强。
但是他反对穷兵黩武,指出作战胜利能够挽救濒临灭亡的国家但战败也同样会失去土地、危害社稷,一味好战必然会灭亡,自取其辱,所以必须慎重地对待战争,不可不用也不可滥用。
孙膑主张积极地做好战争的准备工作来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做到以战争抑制战争。他指出政治和经济条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强兵”必先“富国”,只有具备强有力的政治和经济作为后盾才能做到“事备而后动”。
他又指出民心军心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所以战争必须顺应民心军心,要做到“得众”、“取众”。
战争观:针对战国中期七雄并立、诸侯割据、混战不已的现实,充分肯定统一战争在历史上的进步作用,明确提出“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的思想,主张用战争手段实现国家的统一。
孙膑(生卒年不详),本名不详(山东孙氏族谱称其为孙伯灵),出生于阿、鄄之间,华夏族,战国时期齐国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
孙膑与庞涓的故事
庞涓和孙膑是同窗,两人拜鬼谷子为师,一起学习兵法。同学期间,两人情谊深厚,并结拜为兄弟。有一年,魏王招天下贤才,庞涓知道后决定下山,谋求富贵,而孙膑表示自己学业未精,不愿下山。庞涓来到魏国,受到魏王赏识,拜为将军。
后来,孙膑受庞涓之邀来到魏国,与魏王交谈后,被拜为客卿。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于是捏造罪名将他处以膑刑和黥刑。
孙膑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逃到齐国,成为齐国军师。而后在桂陵之战、马陵之战中击败庞涓。庞涓羞于面对魏国,最终自刎而亡。
原文:史记曰:“孙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而自以为能不及孙膑,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