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现这样不良行为的时候,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式是打骂孩子。要知道打骂孩子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可能让孩子学会了武力解决问题,养成自卑的性格,给孩子的内心造成极大的伤害。那么,孩子拿别人东西,正确的教育方式有哪些呢?
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什么心理
1、家庭原因。父母或者孩子的长辈从小就没有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就好比父母都是比较喜欢拿别人东西,或者是爱占小便宜的人,身边的孩子就会模仿。另外孩子身边的小朋友,关系比较好的那种,如果有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甚至是在父母的教唆之下,也会慢慢的沾染上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
2、孩子物权意识模糊。6岁以下的孩子物权意识是很模糊的,所以遇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会随便翻、随便拿,因为边界感不清楚,所以不经过别人的允许就会拿别人的东西。虽然这种行为在大人看来就是偷,但是孩子还不清楚偷和拿的区别。
3、家长没有满足孩子的合理的物质需求。对于6岁以上的孩子,我们就需要看他的零花钱是不是不够,或者是物质需求有没有得到满足了,有些家庭觉得孩子不能太惯着,所以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物质要求没有达到,小孩又非常喜欢,家里不给买就去拿别人的。
4、求关注。很多家庭中父母忙于工作,很少有时间在家里陪孩子,孩子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就用“偷拿别人东西”这种方式来让父母把目光集中在自己的身上,而此时的父母一般都会很重视这件事,父母的关注度越高,孩子越满意,觉得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下次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所以父母应该尽量多抽出时间来陪伴一下孩子,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不要让孩子用极端的方式来“求关注”。
孩子拿别人的东西,家长该怎么教育
一、不要质问孩子。父母发现孩子有了新玩具或新文具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家里没人给孩子买,那他肯定是拿了别人的。在这种想法驱动下,父母很容易冲动,把孩子叫过来一通质问。而面对父母的质问,孩子很可能会产生心理负担,父母会撒谎,或者直接不承认,和父母吵一架。
父母最好平复一下心情,用平和的态度和孩子聊聊,鼓励孩子把事情讲清楚,这样才能解决问题。
二、避免给孩子贴上偷东西的标签。父母发现孩子“偷拿”别人的东西后,不要给孩子贴上“偷东西”的标签,更不要严厉管教孩子,惩罚孩子。比如,有的父母会惩罚孩子,以为这样会让孩子接受教训,再也不敢“偷拿”别人的东西。
孩子虽小,自尊心却很强。一旦孩子被贴上“偷东西”的标签,父母会暗示自己,自己是“偷东西”者,拿别人的东西是正常的,可能会适得其反。
三、鼓励孩子归还别人的物品。当孩子明白了物品是有归属权的,不能随便拿,若他不小心“偷拿”了别人的东西,就要及时归还。父母若教会了孩子前面的步骤,别忘了教孩子这最后一步,即归还别人的东西。
当然,归还东西时,孩子一定是自愿的,这样才能达到目的。此外,父母还要给孩子更多的关爱,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注意的,他才不至于为了发泄,或者为了引起父母的注意,故意去“偷”东西。
造成孩子偷东西的现象,通常父母都是犯了这两个错误
第一种、宠溺。父母从小宠溺孩子,什么欲望都尽量满足,那么孩子是不会偷,但是欲望越来越大,父母会逐渐满足不了,于是孩子就会去骗、去偷、去抢,孩子就毁了。
第二种、控制。这种应该是多数,父母根据个人的喜好决定是否满足孩子的欲望。父母觉得对孩子有利的东西,孩子要就给买;如果父母觉得对孩子不利,那么孩子再怎么要也不会给孩子买,这就是控制。
这样孩子会揣摩父母的爱好,迎合父母,希望讨父母欢心,从而来满足自己欲望。孩子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想法,会撒谎欺骗父母。当然父母遇到自己喜欢的,而且知道父母不会给自己买,欲望太强烈时就可能会偷了。
这两种管教方式都存在问题,孩子将来都不可避免会去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