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经常采用怒吼或者伸手打的方式。这对孩子起到的仅仅是进行压制的作用,而无法对孩子真正进行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充满着爱的,尤其是对待那些叛逆厌学的孩子。
孩子叛逆厌学怎样心理疏导
我们可以多和孩子进行沟通,找到他们真正的非常讨厌学习、坚持辍学的原因,帮助孩子们解决这些问题,用实际行动温暖孩子,将孩子拉回正轨。
找到了原因,家长应该多给予孩子鼓励。作为家长可以多对孩子进行激励教育,但凡孩子只有一点进步,家长都应该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不能总是批评孩子,应该鼓励孩子,与孩子一起分析错误出现在哪里,引导孩子正确归因。
家长还要注意丰盈孩子的内心世界。因为只有当孩子拥有一个多彩的内心世界时,才不会轻易被别人影响,而是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么。除此之外,内心丰盈的孩子对待生活也会更加积极乐观,即使面对不利的情况,也拥有自我调节的能力,而这一点十分重要。
同时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和时间阅读;别干扰孩子阅读;列下粗略的时间表,留意学习进度。有效的练习方法父母应有步骤的讲解;先示范,然后让孩子做一次,不好的地方当场改正,再让他独立地做一次。 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密关系、建立信任关系是至关重要的,精神支持系统是帮助孩子解决厌学问题的首要条件。
家长一定要理性看待孩子出现的厌学情绪,千万不要对他们使用暴力或者言语上的攻击,因为这种只会让他们更加厌恶学习,甚至还会影响到亲子关系。而是应该学会接纳孩子,尊重孩子,这样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给予他们更好地教育。那么,怎样对待厌学的孩子呢?
怎样对待厌学的孩子
1.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孩子的世界是纯真的,是没有各种复杂的关系的,孩子的行为往往会超出父母的想象,甚至惹怒父母都是正常的。所以,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问题,特别是面对孩子不想上学而顶嘴时,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切记不要对孩子发火,更不要打骂孩子。因为暴力的手段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很容易对孩子的内心造成二次更严重的伤害。
2.追根溯源,走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是有属于自己的思维的,孩子的内心产生不想上学的想法,也是通过大脑思维思考之后的结果。所以在面对这个问题时,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及时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不想上学的真正原因。只有这样,父母才能采取相应的手段对症下药,彻底地完美解决问题。
厌学这种不良情绪应该是大多数学生会出现的,尤其是初中生,因为这个阶段的他们,叛逆心理比较重,而厌学又是叛逆最主要的特征,所以很容易出现不想上学的想法。而作为家长一定要坚持好自己的底线,和孩子好好沟通。那么,初中孩子厌学怎样跟孩子沟通呢?
初中孩子厌学怎样跟孩子沟通
1.注意观察。首先要注意观察初中生不肯去上学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孩子不肯去上学。其次要观察孩子近段时间的心理波动以及情绪状况,发现一些细微末节和诱发孩子不愿意上学的原因,本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深层次剖析不愿上学的原因,然后逐步改变孩子不愿上学的心态,进而爱上上学。
2.耐心沟通。初中生出现厌学的现象,家长应该注意跟孩子好好沟通一下,找出孩子厌学的原因,在根源上解决孩子厌学的问题。家长在沟通的过程中不要总是埋怨孩子,要适当表示对孩子的理解,并且多鼓励孩子,让孩子放下内心的顾虑,坦诚的与父母交流。家长在引导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有耐心,毕竟孩子的年纪还小,可能对待很多问题的看法都很幼稚,但是家长千万不要笑话他们,要耐心的跟他们讲明其中的道理。
3.不要一味地讲道理。孩子厌学,家长沟通时并不是一味的跟他讲道理,告诉他,辍学不应该或是不上学会怎样怎样,初中的孩子本身处在青春期,叛逆心比较重。沟通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比如说他喜欢玩游戏,你可以说:“我觉得你长大后可以做游戏设计师,这样就能做出很多好玩的游戏。”你和孩子沟通,要让他对未来有好奇心,这才是关键点。
4.家长要给孩子讲清楚初中要学习的重要性,让孩子重视中考,守住各科成绩的底线。家长要让孩子守住各科成绩的底线,这条底线就是最起码让孩子在中考的时候即使考不上本地的重点高中也最低能够考上本地的一所普通高中,这样的话孩子还有继续进入高中考大学的机会,然后在这个底线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这就要求孩子在初一初二的时候成绩不能太差,不能有不及格的科目。
其实很多孩子都不喜欢学习,但有的孩子表现得不太明显,有的孩子则表现得比较突出,不过不管是哪一种,家长都需要采取正确的方法,让他们尽快打消这个念头,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以及重要性。那么,怎样鼓励厌学的孩子呢?
怎样鼓励厌学的孩子
1.找出孩子厌学的原因,要多鼓励孩子。孩子厌学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比如学习难度忽然加大导致学不懂,换了老师然后不喜欢老师的风格,自身情绪调节不好等等,类似的原因,可以找到很多。对于不同的原因,家长一定要分类讨论,对症下药。在解决孩子厌学情绪这件事上,没有什么固定的公式化办法,因为每个孩子都不一样,所面对的情况也不一样。不过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家长一定要鼓励孩子,要让孩子产生学习的动力。只有主观上有了动力,孩子才能更愿意学习。
2.要鼓励孩子和老师搞好关系。孩子和老师的关系,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孩子对于这位老师所讲课程的认真程度。生活当中,我们都会感觉到,如果对一个人有好感,就愿意多听他说话。这个道理,拿到孩子身上,也是同样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如果对一个老师有好感,在这位老师上课的时候,就会认真听讲。对于这位老师教授的内容,也会非常感兴趣。这样一来,孩子学好这门课的可能,就大大增加了。另外,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够好,老师对孩子也会格外关注,这一点至关重要。通常来说,老师对于班级内的孩子,总是想一视同仁。但实际情况下,老师出于人的本能,肯定还是更愿意关注自己喜欢的孩子。
3.及时发现并鼓励孩子学习上的进步,学习有时候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很多的时候乐趣在于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在过程。所以要培养孩子持之以恒的毅力,让他们奋力坚持到最后。所以孩子哪怕只是取得了极其微小的进步,我们也要善于发现,及时鼓励。这样孩子学起来会更带劲。
4.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形成要从小做起,在孩子的学习问题上,原则是可以指导,但决不包办代替,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确立责任感和独立性。合理利用时间和大脑,不搞疲劳战术,以质取胜。
开导孩子厌学的方法:1、跟孩子充分沟通,理解孩子的状态,让孩子情绪得到释放;2、告诉孩子学习是快乐的,用快乐感染孩子;3、引导孩子从最简单的做起,让孩子找到胜任感;4、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让孩子自信;5、理解孩子的压力,与孩子站在一个平等的角度上谈话;6、家长要多和孩子的老师沟通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怎样去开导孩子厌学
1、理解孩子的状态。跟孩子充分沟通,理解孩子目前面临的各种的压力和困难,支持、接纳,让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释放和宣泄。
2、要告诉孩子学习是快乐的,不是痛苦的。所以,作为家长,应该反复不断地告诉孩子学习是快乐的,不是痛苦的,学习是好玩的,是游戏。让孩子先从观念上理解,当然,仅仅从观念上理解他是不会必然学好的,家长要真的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这种快乐会自然感染到孩子的。
3、引导孩子从最简单的做起,让孩子找到胜任感。学习兴趣的大敌是挫折感。如果难度太高他就做不上来,做不上就会产生自我否定感,那就没兴趣了,就不学。如果他上初二了,数学没学好,你就把初一的课本拿出来,从第一个字开始看,他总该会吧。让他找到胜任感,让他有一点信心,这是最重要的。
4、及时鼓励和表扬孩子,让他从你的鼓励和表扬中找到快乐,要知道,最初孩子在学习中找不到快乐,是通过你的鼓励和表扬中找到了学习的快乐。是他学习取得了一点成绩时,你表现的比他还要兴奋、高兴和快乐,孩子就会记住,以后还会做出同样的成绩。各位家长一定要记住,孩子最初的快乐是建立在家长的快乐表现上的。
让孩子放下手机不厌学的解决方法:1、帮助孩子建立网络、作息、学习等的界限;2、家长也要懂得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离不开手机,更不要为了清闲而将手机丢给孩子不管不顾;3、凡事多问下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对这个家庭的重要性。4、引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等。5、家长的认知思维,情绪控制,沟通技巧要提升,6、家长需要协助孩子处理好学校的师生同学关系。
怎样才能让孩子放下手机不厌学
1、如果孩子对使用网络,生活作息,学习等方面没有一个边界的话,黑白颠倒玩游戏,如何能重返学校呢?所以一定要帮孩子建立界限,具体来说,要建立网络、作息、学习等的界限。
2、如果大家只是换个地方玩手机,那么这样的陪伴就没有意义了,孩子也不会服从。想让孩子走出手机的世界,家长也要懂得以身作则,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离不开手机,更不要为了清闲而将手机丢给孩子不管不顾。
3、凡事多问下孩子的想法,可能有些人会觉得这个做法莫名其妙,和手机没有任何关系,但其实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家长在做一些事情之前,询问孩子的意见和想法,那么孩子就会感受到自己对这个家庭的重要性,他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
4、引导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学习动力等,不上学的孩子,在学习上可能受阻了,家长要学习引导孩子提升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与效率等,让孩子在学习上找到自信心。
厌学指的是孩子消极对待各种学习活动的行为模式,具体而言包括旷课、缺席学校生活等;厌学行为是不利于孩子个人发展的。那么,对于一个厌学的孩子怎样开导?
对于一个厌学的孩子怎样开导
1、开拓眼界,树立目标
父母要做到有所指引,比如:帮孩子找到未来的目标,以知名院校的浓重学术氛围和良好环境,使他们的内心有所触动,减少彼此之间的摩擦,当目标确立好后,也能减少他们厌学情绪的滋生。
2、尽量减轻孩子的心理和学业负担
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老师和家长往往一厢情愿地给孩子施压,还嫌不够,家长在家也要孩子开夜车,甚至恐吓孩子,考不上大学,你就会完蛋,就别来见我。当孩子的心理和能力达不到和承受不了时,就会产生厌学情绪。因此,老师和家长要尽量减轻孩子学业负担,结合孩子心理特点施教,做到富教于乐,劳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