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驱力不足的孩子通常无法主动学习,缺少自主学习的动力。帮助孩子提升内驱力,让孩子产生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养成孩子自主学习的习惯,才能让孩子自我提升,主动学习。
内驱力不足的孩子怎么办
1、温柔平等地沟通
家长过往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孩子的方法往往已经行不通了,根本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需要放下家长的架子,温柔平等地和孩子沟通,急不得。家长一开始不能给孩子定太高目标,要给孩子定够得着的目标,让孩子一点一点的进步。
2、给孩子更多探索空间
体验和探索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当孩子在接触不同的事物时,其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手足触碰到的等等都会为大脑提供思考的素材,为孩子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孩子所接触到的世界越是多样化,吸收的素材越是丰富,越有利于孩子学习成长。
一个没有内驱力的孩子,在学习和做事上就会很没有效率,如果想要调动起孩子的内驱力,我们就要先提升孩子的信心,孩子有了信心,就会大胆去做决定,独立制定计划和目标,这样孩子就会有了内驱力。
没有内驱力的孩子怎么办
1、尊重孩子对观点的表达。即便是刚上幼儿园的孩子,也不是白纸一张,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自己喜好和情绪,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多参与发言,尊重孩子的观点表达,认真对待这些“童言童语”,甚至可以把它们都记录下来。
一个孩子只要从小得到足够的尊重,拥有表达自己的权利,勇于发言,他就会慢慢地意识到,要对自己说的话和做的决定负责。
2、帮助孩子制定并达成目标。“目标设定理论”指出:目标本身就具有激励作用,而当这个目标“明确具体,具有一定难度,但又在能力所及的范围之内”时,效果是最好的。
当我们为孩子制定难度适中的目标时,他们努把力、“跳一跳”就可能达成,这种情况将会大大激发出个人的内驱力。成果日积月累,便是蜕变。看似能把人击垮的难题,经过分解,逐个击破后,一旦跨过去了,就会成为他了不起的成就。
孩子不管是做什么事情,都没有内驱力,没有主观能动性,可能是孩子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者说孩子不愿意动脑、吃苦,也有可能是家长平时都为孩子做决定,孩子已经丧失了自主性,家长要认真分析原因,才能有力解决。
孩子缺乏内驱力怎么办
1、不要动不动就吼孩子,用耐心鼓励来激发学习兴趣。在完成学习目标之后,要给予孩子肯定,父母的肯定是对孩子最好的鼓励。
要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肯定孩子进步的过程,而不是只注重结果。让孩子觉得自己可以的,只是努力不够,提高自身能力,享受学习这件事给自己带来的满足感。随之而来的学习的主动性也会高涨,对学习也会更有兴趣。
2、让孩子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学习本来就是一件需要长时间坚持的枯燥的事,每天都需要重复一样的事时间长了自然会失去兴趣。
适当的娱乐是必要的,父母可以帮助孩子在学习之余,增加一些新鲜的有趣的、不会给孩子造成额外负担的娱乐活动,多参加亲子活动,哪怕是晚上出去走走也好,陪孩子打打球,郊游,捞鱼等,不要让孩子认为父母只看成绩,自己就是学习机器。
孩子的很多习惯都是受到家庭环境影响下形成的,拖延和自律就是两个比较明显的代表,自律型的孩子往往内驱力都比较强,有强烈的责任心,一旦设定好目标都会愿意坚持,即使遇到困难也会勇于克服。
家长怎么引导孩子的内驱力
1、家长学会放开手,家长对于孩子学习情况的掌握应该是适度的,包括对成绩的关注,作业的完成情况等。正常人都不喜欢被人监督甚至催促的感觉,家长的过分干涉对孩子来说是压力,同时也会让他们认为家长只关心成绩,根本不在乎他们。
2、引导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对于孩子的学习动力不足的情况,家长首先要沉住气,坚持不打骂,不训斥,多鼓励和引导的原则,来帮助孩子进入学习状态,很多的孩子都是因为没有办法进入学习状态,而导致内驱力不足的情况发生。
3、平等的沟通,采取高压政策,逼迫孩子的方法往往行不通,无法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孩子心服口不服,父母管一管,就学一会儿,父母不管就不学,学习好像是给父母学的。父母要放下架子,平易近人,温柔平等地和孩子沟通,急不得,慢中生快,一开始别给孩子定太高目标,跳一跳够得着,欲速则不达。
4、认同孩子,包括孩子的优点和缺点,家长都应该客观冷静地接受,每个孩子肯定在某个方面做得好,也会有做的不好的时候。不拿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是很重要的,别人家的孩子那是别人家的,对比不会让自家孩子变得更好。
如果孩子没有耐心,那他做什么事都是“三分钟热度”,很难坚持到底,也很难取得成功。所以家长一定要给予重视,采取恰当的方法,帮助孩子改掉急躁的毛病,让培养他们一个坚强的意志力。那么,孩子耐心不足怎么办呢?
孩子耐心不足怎么办
1.父母的榜样作用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很多急急燥燥的家长,比如说接孩子放学的时候,看到别的家长都把孩子接到手了,但是自己的孩子一点踪影看不见,这个时候他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很急躁,等到孩子出来的时候,还会抱怨孩子出来的晚,这个时候可能就会给孩子一个没有耐心的榜样,这样是不好的,父母应该在孩子面前有耐心一点,起到的是言传身教的作用,做事不要急躁,这样才会给孩子一个好的榜样作用。
2.给孩子设置障碍
如果孩子没有耐心的话,我们可以给孩子设置一些障碍,比如说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搭积木,搭积木是一个需要耐心的游戏,如果操之过急,积木就会倒塌,这个时候就可以让孩子耐心的去搭积木,如果他太过急躁的话,积木就会搭不好,还得重新再搭一次,给孩子一点教训,孩子就会变得有耐心,最终积木可以搭成,孩子的耐心也得到了培养。
青春期孩子夜不归宿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不但要了解孩子夜不归宿的原因,也要告知孩子安全问题,引导孩子的正确行为,值得注意的是,在任何情况下,家长或监护人都应该与孩子进行坦诚的沟通。
17岁孩子夜不归宿家长该怎么办
找出孩子夜不归宿的原因。对夜不归宿的儿童,父母应积极与其沟通,以欢迎的态度接纳孩子回家而非责怪,家长应反思自己为何会让孩子夜不归宿。如果孩子只是因为在朋友家过夜,忘记向父母报备的话,家长也不要太过责备孩子。
多陪伴孩子。父母平时一定要多留出时间陪孩子,与孩子多交流心贴心的沟通,要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学会和孩子做朋友,而不是对孩子发号施令,甚至打骂孩子!每一个行为背后都有他自己的理由。若能通过行为发现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了解孩子。
允许孩子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及信任。很多孩子不愿意回家,往往是家长不信任孩子。而这种不信任,往往会让孩子一点点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自卑感油然而生。不被家人认可,在家如此受罪,便会往外跑。这是因为,人缺少什么,便希望得到什么。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受到家长是自己坚强的后盾。很多时候,家长会说孩子不听话,什么事情都不与自己说。这往往是因为你们之间没有很好的沟通渠道。让孩子感受不到遇事可以向父母倾诉,求援。而许多家长不是给予孩子正确的指导,而是全不当一回事。
高中的孩子一般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孩子出现骂父母的情况,多与孩子的叛逆情绪、家长的教育方法、社会的影响等有很大关系,家长要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多与孩子沟通,教会孩子正确疏解情绪。
孩子上高中了还骂父母怎么办
尊重和信任孩子。高中生正值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孩子渴望被成人的世界认同,渴望通过叛逆的行为来向外界宣告自己已经长大了。这个时候,父母需要做的就是去支持、肯定、信任孩子,和他处理好关系,孩子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父母。
平等地和孩子沟通。当家长和孩子因为意见分歧有所争执时,就可以平等地和孩子沟通,如果是自己的不对、误解孩子了,就要主动地向孩子承认错误。因此,家长必须平等地与孩子沟通,只有这样,家长才能真正地了解他。
教孩子认识脏话的危害。如果家长经常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经常打骂孩子,孩子就会模仿家长的行为,从而对父母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大喊大叫。因此,家长应该教育孩子认识脏话的危害,让他们意识到骂人是不对的。
采取正确的沟通方式。家长要避免情绪化的反应,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或使用暴力,这只会让孩子更加愤怒或叛逆。相反,家长应该采取平静而理性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可以询问孩子的内心想法,听取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共同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