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往往认为孩子们生活得很轻松,他们所担心的无非是能不能出去玩,作业多不多。我们似乎从未意识到成长也可能如此艰辛——对于成年人而言,如果错过一顿饭,不过是过后再吃罢了,但是,对一个依赖别人给他食物的婴儿,延误吃饭时间却会是对身心的双重折磨。那么,孩子内心压抑的表现有哪些呢?又该如何疏导呢?
孩子内心压抑的表现和疏导:
一、哭泣
通常孩子哭泣是由于饥饿或疲劳,但哭泣也是减轻压力的一种方式。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眼泪仍然是他们在情绪激动时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所以不应该盲目阻止孩子哭泣,更不能忽视他们的哭泣。应该充满爱意,心平气和地对待。如是婴儿啼哭,可抱着他们摇一摇,直到他们恢复平静。研究表明孩子被抱着的时间越长,他们哭泣的次数就越少。即使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抱着他们也可使其恢复。
二、不安的睡眠
夜晚对孩子来讲是很难度过的。他们会很自然地感到焦虑。在想象力丰富的学龄儿童脑子里,壁橱可能是妖魔鬼怪的藏身之所。如果说你的孩子长期失眠,那一定是有什么事情在困扰着他们。在睡觉前和你的孩子聊聊天,给他们一个机会说出心里话,这有可能会改善他的睡眠不佳。
短期缺爱似乎对孩子的影响不会太大,家长也很容易就因为工作繁忙等原因而忽视。但是长期缺爱,会让孩子变得越来越缺乏安全感,并变得容易烦躁和冲动,甚至会导致很多心理问题。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当孩子有以下几种表现时,就说明孩子严重缺爱了。
内心严重缺爱的孩子表现
一、越来越黏人。当家长想清静下来工作时,孩子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办法,试让家长分心,并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其实这就是孩子“求爱”的信号。这时候,家长最应该做的就是停下手上的事,搂一下孩子,抚摸一下孩子的头,亲一下孩子的小脸蛋,耐心的向他解释,家长是为了让他过上更好的生活,在努力的工作。
二、故意扔东西。孩子故意把东西扔乱,甚至弄得家里地上到处都是纸屑,玩具等。这种行为是因为,孩子想要看到家长不得不费劲收拾地面的样子,甚至是冲他发脾气的样子。此时,孩子会有一种幸灾乐祸的心理,并且暗暗想:“让你不理我,哼。”
三、耍小心思大喊大叫。孩子变得越来越会耍小心思了,他不直接和家长发生冲突,但会弄出一些让家长觉得十分麻烦的事情。比如把油倒在地上,在墙上乱画,把家长经常用的东西藏起来。另外孩子大喊大叫,并发出奇怪的声音,让家长十分烦躁,忍不住对他进行劝说教导,这才是他的目的。
四、有暴力倾向。孩子变得越来越暴躁,越来越暴力。比如家长说什么她都不听,喜欢唱反调,乱砸东西,暴力拆解玩具,或者用椅子砸地面的瓷砖。实际上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不一样,缺爱的表现也因人而异,但万变不离其中,家长再忙也应该及时给孩子“补补爱”。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对外界的危险保持适当的反应,比如恐惧。如果孩子在生活中,对周围的事物产生恐惧心理,会养成胆小的性格,也会给孩子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家长应为孩子采取正确的行动,帮助孩子摆脱恐惧心理。
孩子内心的恐惧怎么疏导
1、不要恐吓孩子。当父母想要阻止孩子做某些行为时,最好要简单、明确的告知,并申明如果违反父母建议会有的不良后果。而不是运用恐吓的方式来让孩子产生恐惧,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滥用恐吓是有害无益的,不仅会让孩子对父母产生一定的抵触情绪,不尊重父母,还会增长孩子的恐惧感,妨碍健康成长。
2、不要让孩子隐藏自己的恐惧。孩子们出现了恐惧心理,家长不应该阻止他们的表露,更不能用指责和嘲笑的语气去鄙视孩子,将孩子与周围的人做对比。用这种态度去掩盖孩子的恐惧,只会更加深孩子的恐惧。家长应该让孩子学会对自己倾诉自己的恐惧,并告诉他,那没什么值得害怕的。
3、不要太宽容。父母对孩子非理性恐惧心理的过度纵容,会让他们不明白自己行为会产生的真正后果,父母有责任引导孩子朝着正常的方向发展,而不是过度溺爱,要让孩子知道害怕是什么,哪些害怕是根本不需要存在的。
4、教孩子运用暗示来化解恐惧。比如,当孩子说:“我感觉晚上不安全,半夜可能会有危险,我害怕在外面露营”时,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是的,很多人都会觉得露营是件可怕的事情,恐惧的大脑正在用暗示来欺骗你,你害怕是因为你有这样的想法,而不是露营这件事真的可怕。如果你不去想,那你就不会害怕。比如,你想一想蓝天白云,想一想沙滩草坪。”
现在的家庭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而独生子女的家庭里的孩子他们更容易出现孤独感,尤其是有的家长只知道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缺乏对孩子的精神满足,导致孩子的孤独感更强。那么,孩孩子内心孤独的表现有哪些?
孩子内心孤独的表现:
1、害怕分离
由于父母对孩子态度总是这么冷漠、不耐烦,导致孩子内心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才让孩子爱“粘人”。
2、沉溺虚拟世界
孩子沉迷于网络世界,是因为内心过于孤独、迷茫,现实世界无法满足他们心里的需求,所以他们才想在虚拟的世界中寻求安慰。
青春期是孩子成长必须要经历的时期,孩子的青春期一般在10~20岁之间,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将发生一系列变化,包括生理、心理和性格等,家长要理解青春期孩子的变化,多给孩子自由空间,相信并尊重孩子。
12岁男孩子青春期的表现
第一,个子长得快,喜欢打扮,喜欢自己买衣服,有自己的穿自己风格,有自己的思想和审美观念。
第二,不再那么听父母的话,喜欢跟父母对着干,总以为父母管多了,太唠叨了,也不再跟父母说那么多话。
第三,喜欢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喜欢被人打扰,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很多事情自己就作主了,不再征求父母意见!
第四,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即使孩子有了过错,你指出来他会跟你急,死要面子不承认。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会经历青春期,这个时期,孩子的生理和心理会发生较大变化,他们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自尊心也越来越强,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方法,多理解和尊重孩子,给孩子更多自由空间。
男孩子青春期有哪些表现
一个是孩子的独立性增强。孩子凡事希望自己做主,不希望父母过多的插手干预。
第二是孩子的自尊心增强。即使孩子有了过错,你指出来他会跟你急,死要面子不承认。
第三是孩子的逆反性增强。就是在这个阶段,你说的话,孩子通常不大听,还有可能跟你对着干。
第四有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与自己所认知的事情有差异的地方,会明显提出质疑,抬杠等情况。
人与人指教相处最重要的便是沟通,然而生活中,很多孩子进入叛逆期后,不愿意父父母交流沟通,有些孩子甚至不愿与父母说话,孩子出现这种情况,除了与青春期自身变化有关外,也与家长的教育方式有着密切关系。
孩子不沟通如何心理疏导
不要喋喋不休,出现唠叨现象。很多家长喜欢唠叨孩子,一件事说一遍说孩子不听,就开始不停地说,若是孩子出现反抗心理,甚至会出现大声责骂孩子,最后让孩子在不情愿的情况下“听话”。
不要打断孩子说话。在生活中,有不少家长总是喜欢打断孩子说话。当孩子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家长不要随便就去打断孩子,这样做容易打击到孩子的交谈欲望。孩子本来有很多想法,但是被家长打断以后,就会变得缄默,也不愿意再跟家长说话了。
适当放权。对孩子有能力做的事情,应该让他们试着自己处理,给予他们管理自己和独自处理问题的机会。孩子会为父母的进一步信任而高兴,并能从中体悟成长。
尊重孩子的独立性。尊重孩子的私人空间和个人时间,不要过度干涉他们的生活。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即使你不同意,也要尊重他们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