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游戏发展特别快,游戏种类非常多,画面社交的也很吸引人眼球,越来越多孩子喜欢玩游戏。但是,高中生正处于人生当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如果孩子在这个时候沉迷游戏,孩子很可能考不上高中,家长一定要重视起来。
高中生沉迷游戏的危害
1、影响学业。学生一旦迷恋上网,成绩肯定会直线下降。其主要的问题是上网占用了大量的时间。有个例子,一个孩子初中开始时成绩是全班第5,仅仅一年就降到了倒数第6名,由此可见其影响。
2、伤害身体。沉迷网络游戏,通宵达旦地玩,能达到可以不吃饭、不睡觉的地步。这会身体伤害很大,尤其对脑部的伤害很大,上网打游戏时会暂时降低智商,时间长了会导致智商下降。
3、影响心理健康。心理学专家指出,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由于长期缺乏社会沟通和人际交流,往往会把虚拟的网络世界当成现实生活,其思想和情感都会与现实生活脱节,在心理上则表现出自我封闭、自以为是等抑郁性神经问题。
4、认知能力退化。长期玩游戏、依赖于游戏世界中的思维模式,时间一长,就会固化逻辑思维能力,衍生在现实生活中,孩子对学习相关事物的认知思维会退化,其中最为明显的是感知能力、记忆能力、观察能力、社交能力、书写能力等持续衰退。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讲,游戏是缓解压力最好的方式,尤其是处于高中阶段的孩子,学习压力比较大,所以就会有很多孩子沉迷到游戏世界中不可自拔。对于这种情况,家长一定要采取适当的方法,帮助他们从游戏的世界中解救出来。
高中生沉迷于游戏如何解解救出来
1、了解孩子沉迷游戏的根本原因。多与自己的孩子沟通,可能很多中学生都不与家长沟通,因为他们觉得他们长大了,家长落伍了,这时家长们要有耐心地、主动的和孩子沟通,哪怕每次只有五分钟,了解孩子的想法,游戏固然好玩,但是沉迷就有很多原因,比如是因为成绩不好,还是要在同学面前有面子,还是为了能和同学们有共同语言,找到根源,然后对症下药。
2、多陪伴。“游戏力”其实最重要的就是陪伴孩子时的态度,是家长的思维方式。有些家长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总是把陪伴看成一项任务,所以才会影响孩子们和家长之间的情感链接。而游戏里的陪伴方式就是优质的陪伴,让家长们能够用轻松的态度,用游戏和娱乐的方式去建立孩子和父母之间的联结。家长们一定要将心比心,用最大的善意去帮助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
3、给予成长空间。家长们一定要相信孩子未来的潜能,孩子们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如果家长们给予孩子过重的期望,甚至想要让孩子们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这对于孩子来说并不公平。我们需要给孩子们留一些成长的空间,让孩子们能够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充满游戏力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外面的世界,获得更大的进步。
4、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很多家长和孩子说的只有一句“不要玩了”,然后自己在那玩手机玩的不亦乐乎,这种许己不许人的做法不要说处在叛逆期的中学生,就是小学生也不服,如果想让孩子不再沉迷游戏,家长首先要远离游戏、远离手机,要让孩子监督,家长带头做表率,孩子即使继续玩游戏,也是心虚,你说不要玩的时候,他会很听话。
有很多高中孩子沉迷电子游戏,不管家长怎么说教就是不听,整天在家玩游戏,也不学习,有的时候面对家长的说教还会不耐烦,甚至顶撞父母,对此家长要注意采取措施引导孩子。
高中生孩子沉迷游戏怎么办
1、认识现实。高中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证明他不清楚社会现实是多么残酷。可以带孩子到外面打工做一些社会实践,让他们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慢慢放下游戏。
2、家长方面。家长要放下手中的事情,宁愿少赚些钱,也要用心陪伴在孩子身边。自己给孩子做一个学习的榜样。把自己的作息时间跟孩子调整成一致的,督促孩子早睡早起。
3、你知道了孩子为什么打游戏,是因为课业繁重,内心空虚,题不会做,成绩不好,那就需要更多的对孩子关爱,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然后你可以陪着孩子去学习,或者是你可以给孩子找辅导老师,或者可以给孩子组一个学习小组,或者是问老师都可以。
4、给孩子制定计划和方案,并且设计好奖惩制度。高一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沉迷手机的时候,不要着急批评,也不要彻底把手机没收,先给他设计一些计划和方案,得到他的认可后再给孩子表明奖惩制度,然后督促孩子改变。
手机成为了人们沟通交流的一种方式,手机带来便利的同时,有带来了很多的危害。特别是处于学习阶段的孩子,危害性更大。所以家长不要让孩子过度使用手机,应该让孩子意识到沉迷手机的危害。
高中生沉迷手机的危害
1、引发近视。人在看手机时,由于精神力高度集中,眨眼的次数减少,很容易引起眼疲劳,长时间玩手机,还会造成头疼等。由于手机上的字和图片都很小,眼睛会不由自主地离手机屏幕越来越近,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近视,尤其是18周岁以下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特别容易变成近视。
2、分散孩子学习的注意力。引起孩子成绩下降,玩手机会减弱孩子学习的兴趣,如果把手机带到学校,孩子上课想的都是手机中好玩的游戏,会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不能专心听课,时间长了,成绩也就慢慢的下降了。
3、养成孩子不动脑筋的坏习惯。现在手机非常发达,有不会的题一拍就能搜到答案,这就导致很多学生一看到不会的题,根本不动脑筋,直接拍照搜答案就行了。慢慢的,有些学生连自己会做的题都不想动脑,直接拍照抄答案就行,应付了事。
结果到考试的时候,不会的题还是不会,甚至有些会做的题长时间不练,也忘记怎么做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自从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之后,孩子对于游戏就越来越情深意重,再加上这些年的手机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手机上的游戏也成为了孩子的玩乐的首选之一,很多高中的孩子无法抑制住自己悸动的心,导致孩子沉迷游戏是家长最难攻克的问题之一,那么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引导孩子放下手机回归生活呢?
高中生沉迷游戏家长该怎么办
1、家长要起到表率作用,很多家长和孩子说的只有一句“不要玩了”,然后自己在那玩手机玩得不亦乐乎,如果想让孩子不再沉迷游戏,家长首先要远离游戏、远离手机,要让孩子监督,家长带头做表率,孩子即使继续玩游戏,也是心虚,你说不要玩的时候,他会很听话。
2、根据表现适度增减游戏时间,在孩子沉迷游戏的过程中,家长不要用拔网线、断电等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这样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家长要通过学生的表现来规定游戏时间,例如,考试考到多少分,每周加几分钟,否则会减少几分钟,当他考不到这个成绩的时候,自然会认赌服输,为了能够多游戏,孩子下次一定会用成绩、用表现来兑换游戏时间的。奖罚分明,效果会更好一些。
3、多结交朋友、多进行面对面的社交活动。很多游戏成瘾者在现实中社交困难、与他人沟通存在障碍,所以更喜欢在游戏的简单方式下进行社交。
4、冷静而合理地对待他们,当孩子被发现沉迷于玩游戏游戏时,他们应该首先保持冷静的态度,其次,带他或她参加现实生活中的有趣活动,赞美他或她的优点,给予他们适当的赞美和关怀,并培养 他们对真实活动的兴趣。 最后,我们应该与孩子们进行真诚的沟通和交流,讨论孩子们游戏的时间和内容,与孩子达成共识,严格控制孩子的游戏时间,帮助孩子过滤不健康的游戏。
处于高中的孩子普遍已经进入青春期了,父母会明显感到孩子追求自我,不愿听从家长说教,更愿意通过网络来得出结论。一些自制力差的孩子很容易因此沉迷游戏,然后产生厌学心理。家长也是束手无策,苦口婆心教育孩子没有任何效果。不知如何教育引导?
高中生沉迷游戏厌学怎么办
1、填充孩子的时间。当孩子在写作业、学习的时候,他就不会想着去玩手机,就像大人在上班的时候也没时间玩手机一样,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玩手机大部分都是因为打发时间,如果我们把孩子的时间填满,比如让孩子做家务,带孩子出去玩,给孩子报兴趣班等等,这样孩子就没时间去玩游戏了。
2、认识其中的危害。家长要与孩子平等地进行对话,让孩子认识到游戏成瘾的危害。面对玩游戏的强大诱惑,许多深陷其中难以自拔的青少年,他们的内心其实也很痛苦。这时候,如果父母老是高高在上地讲道理,往往他们根本不听,会觉得很烦。
家长要放低姿态,走进孩子的内心,及时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自己发现在游戏成瘾之前和之后自身的变化,从而认识游戏成瘾的危害以及自己自身存在的问题,然后引导孩子主动改变自我,从而逐步实现“破网重生”。
3、父母要引导孩子分清楚自己所需要做的事情。有些孩子因为不清楚自己现在该干什么,所以他就会感到迷茫,他没有目标,他就会放松自己,让自己沉迷于游戏之中。
对家长而言,孩子沉迷网络游戏是最难的教育问题,要转变确实很难,但还是要尽最大的努力。毕竟对于现在的高中生来说,玩游戏是学习最大的障碍,甚至是成长的最大障碍。相比于初中生,高中生沉迷游戏后的转化,难度更大,问题更加复杂。
高中生沉迷游戏父母管不得怎么办
1、做好沟通,现在的很多高中的孩子都不愿意与家长沟通,因为他们觉得自己长大了,又懂得很多东西,认为家长落伍了,什么都不懂,双方没有共同话题。这时家长们要有耐心、主动地和孩子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家长可以创设沟通的坏境,搭建沟通的平台,找共同的话题。
2、尝试理解孩子,家长要明白,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让孩子学会利用网络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是有益的。所以,不要把它当成孩子学习的敌人,而是要努力去理解它,使用它甚至享受它,和孩子一起游泳。不仅父母和孩子之间会有很多天伦之乐,也能更好的引导孩子。另外,孩子在网上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也是一种自我调节和放松。
3、多陪伴孩子,家长多陪伴孩子,陪孩子找到一些又好玩、又能涨见识、又能交朋友的兴趣爱好。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游戏,玩的同时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你不反对他玩游戏,只是不可以“沉迷游戏”,帮孩子建立正确的游戏观。或者,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阅读,可以陪孩子一起运动。最好的教育就是陪伴。
4、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游戏,告诉孩子网络游戏不是不能玩,但不要沉迷其中,因为它会影响身心健康。毕竟很多流行的网络游戏都是暴力的,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影响。一旦你向孩子说清楚,就可以相信孩子会自己的方式方法使用或者摒弃,请相信孩子自己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