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网
家长网 > 名人  > 宋元名人 > 张养浩标山记原文及翻译

张养浩标山记原文及翻译

2024-01-09 14:48 3120

张养浩是元代散曲中不可多得的名家,有散曲集《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标山记》是一篇叙写普通名物的游记,此文可谓属情达意的佳作,值得读者仔细玩味品读。

张养浩标山记原文及翻译

《标山记》原文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

泰定甲子三月,命童携酒肴,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始有小劳,既戾其上,神超气逸,身欲羽飞。环视众山,手若可即。其联岩属巚,盛于东南,而微杀于西北。诸支流之水,萦络交碧,练横绳引,析而复合。盖郊外可登眺者,莫此胜焉!

尝欲构亭其上,时杖履往来,以豁心目,因仍未暇。既而坐洞屋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陶、谢、韦、柳者数篇,其清欢雅思,悠然而集,若世若形,两忘其所恃。加以烟岚坌涌,相与冥合,窅乎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

于是仁本举酒相属曰:“乐也哉,公之游乎,殆不可以无记!”遂书而贻之。

《标山记》翻译

绰然亭的西边,三四里远的地方,有两座山叫标山。每座山约占地四十亩,山上光秃秃的没有林木。这两座山东西相对,山上青石重叠,高耸直立。山势高低不平,可以稳步上登。查找《舆图经》书,没有这山的名字。大概当地人认为近处无山,只有这两座小山像个标志历历在目,所以给它起了“标山”这个名字。坐落在东边的山,山上有洞像屋,可以在里面躲避风雨。

泰定元年三月间,让童仆们提着酒和菜,同馆人清江的谕仁本一起去登标山。开始登时稍觉累,登上了山顶以后,心里有一种超然物外的感觉,身上像长了翅膀,要飞升天空一样。环顾周围的群山,好像用手就可以摸到。

那些连接不断的山峰,东南方的崇高雄伟,西北方的小而分散。这标山下的条条小河,河水碧绿,互相环绕,像白绸纵横,如绳索牵动,一段儿分开,又一段儿合流。这郊外可以登高望远的地方,没有比标山更好的了!

我曾经打算在山上建座亭子,经常拄杖漫步这里,用以开阔我的心怀,然而一直没有时间去修建。接着,我们坐进洞里,摆出酒具和菜肴,斟满了美酒,又吟咏起古人的闲适诗篇,像陶渊明、谢灵运、韦应物、柳宗元等人写的一些作品。

那种清静娴雅的心情,悠然而来,忽隐忽现,这时出时没的思绪不知从哪儿来的。加上这时山顶烟雾蒸腾上升,天色变得昏晦幽暗,渺渺茫茫,不知道我变成青山,还是青山变成我啦!

因此,谕仁本举起酒杯相托付说:“多快乐啊,张公这次游山,恐怕不能不写篇游记吧!”于是,我写了这篇游记赠送给他。

张养浩标山记写作背景

张养浩为元代散曲名家,居官清廉,直言敢谏。五十二岁时,因上疏谏元夕内廷张灯而遭忌,辞官归隐故乡山东济南,摆脱了名利缰锁,避开了危机祸端,投身于宁静明媚的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讴歌隐逸山水之乐。

《标山记》作于他归隐后第三年。它以真淳的感情、质朴的笔墨,记叙了故乡济南一座名不见经传,却是城郊最可登眺的山岳胜地,抒写出登临游赏的“清欢雅思”,满怀欣悦。

张养浩标山记全文赏析

文章一开始,作者先以极省俭的笔墨,概括了标山的地理位置、环境状貌及其得名的由来,要言不繁。“势陂陀可步而上”亦为下文写登山埋下伏线。

作者紧接着便重点写偕友携酒登览。站立在标山之巅,顿觉神清气爽,有一种两胁生翼、飞翔太空的快感。环视群山,似乎近在身旁,伸手可触。巉岩巨峰,绵亘不绝,穿山越谷的涧水,萦洄交错,如同素练横陈,长缨牵引,依山势的高下而起伏奔流,分而复合。

在作者浓淡相宜的大笔挥洒下,标山的山脉溪流,尽收眼底,虚实动静,自然结合,呈现出一幅气魄宏伟、境界幽远的动人画面。无怪乎作者不由赞叹其为济南胜地之尤了。

作者寻幽访胜,经过一番鉴赏比较之后,确定建亭于标山之顶,以便时时往来,以开阔胸襟眼界。弦外之音是归隐之后,极需一个宁静幽美的自然环境,来消弭内心的苦恼,排遣对弊政的愤恨。

文章最后,借客言“乐矣哉,公之游乎!”收束全篇,并交待写作缘由。似乎用笔草草,却给人留下不尽的回味余地。

上一篇:登泰山张养浩原文及翻译 上一篇:双调夜行船秋思马致远原文及翻译

相关阅读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