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旭,是我国唐代大书法家,他性格豪放,好饮酒,被人称为“张颠”,所写的草名也被称为“狂草”、“醉草”。
草圣是张芝还是张旭
两个人都是被公认的草圣。
张芝,生年不详,约卒于汉献帝初平三年(约公元192年),字伯英。汉族,敦煌酒泉(今甘肃酒泉)人。东汉书法家。凉州三明之一大司农张奂之子。
出身官宦家庭。张芝擅长草书中的章草,他将当时字字区别、笔画分离的章草草法,改为上下牵连富于变化的新写法,富有独创性,在当时影响很大,有草圣之称。
书迹今无墨迹传世,仅北宋《淳化阁帖》中收有他的《八月帖》等刻帖。
张旭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后人尊他为“草圣”。张旭,苏州吴郡人,字伯高,官至金吾长史,故常被称为张长史。张旭不仅字写得奇,性格也奇。
他为人桀骜狂放,嗜酒,与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进、崔宗之、苏晋、焦遂称为“酒中八仙”。
张旭为何被称为“草圣”
一、淡泊名利、痴迷书法
张旭,字伯高,一字季明,是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约于垂拱元年(685年)或稍前,出生在一个门第不低的家庭中。
年长后,张旭通过应举或荐举、征辟而入仕,当过常熟县尉(相当于现在的公安局长)。开元十三年(725年),他曾在洛阳担任过左率府长史(军中秘书);之后,他又担任金吾长史,世人因而多称其为“张长史”。
张旭从小曾向其堂舅陆彦远学习过书法;至开元初年或稍前,他书艺渐成,并为吴道子所钦慕,吴道子遂向张旭求教笔法。
随着张旭的书法日臻高境,他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被人们并称为唐代“三绝”。因此说,张旭一生仕途并不顺畅,但是他淡泊名利,将毕生精力都放在书法艺术当中。
二、崇尚师法自然,独创“狂草”艺术
张旭为何被人们称为“草圣”,是因为在他的眼中,一切的自然物象、一切的生命之迹都是师法自然的对象,都能激起其创作的灵感。当他在路上见到公主与挑夫争路互不相让时,就能从中丰富(书法)布白构体的构思。
张旭还能从鼓乐声中,得到了笔法快慢、轻重、徐疾、粗细的启示;他还专程跑到邺城,一连几天,仔细观摩公孙大娘表演的剑舞《西河剑器》,并从其中找到了紧凑有力、节奏合理、飘忽多变的狂草书法神韵,使书法有了质的变化。
张旭就是这样,勤于观察客观事物,善于将客观的自然物象与个人的主观情感结合起来,从大自然的万象众生之中感悟书法之道,这既是客观与主观的结合,也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正好契合了老庄思想中的“自然”之道。
张旭以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的眼光在自然中、生活中寻找与自己的情感、个性相对应的象征物,将天地万物的情势与自身的主观情态融为一体,任情恣性而寄寓点画;
以技法为精神表现的手段,从而由技进乎道,将万物化为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最终形成了自己飞动豪荡的“狂草”表现形式和风格。
“草圣”张旭是如何领悟用笔诀窍的
张旭书法的启蒙老师是他的舅舅——唐代书法家陆彦远,而陆彦远的父亲就是唐代著名书法家陆柬之,今天仍有他的《文赋》墨迹传世,从此帖也可以看出陆柬之的书法完全师法王羲之书体。所以,张旭书法的师承脉络实际上就是“二王”书法一路。
据记载,年轻的时候,张旭年轻时曾经向大书法家褚遂良请教笔法,结果褚遂良告诉他:书法“用笔当如印印泥。”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褚遂良并没有作过多的解释。当时,张旭听了一头雾水,但也不敢细问。
回来后思来想去,他始终弄不明白“如印印泥”应该怎样理解。没办法,古人讨论书法问题,没有富有逻辑性的哲科思维,只是用一些形象的类比,如什么“点,如高峰坠石;竖,如万岁枯藤”之类就是如此。
有一天,张旭到郊外游玩时,偶尔来到一个江中一片细润、平整、洁净的水淤地上(江岛),他抬头望去,眼前就像是一张巨大的铺展开来的白纸,不由得书兴大发。
他就用利锋划地而书,一统狂草,写着写着他顿时“乃悟用笔如锥画沙”。就这样,他忽然明白了当年褚遂良讲的“用笔当如印印泥”,不就与“如锥画沙”是同样的道理吗?
张旭在对自然事物的观察中,触发了灵感,犹如禅宗的“顿悟”,明白了“如印印泥”和“如锥画沙”的用笔道理:当年禇遂良教导他的就是写字要中锋行笔,线条才能深刻而圆劲,如一方沉重的石印按压在印泥,会留下深刻的印痕。
从魏晋到初唐,书法运笔大多数遵循着一个普遍法则,即无论是楷、行,还是草、隶,横笔竖画,基本上都是方头侧入,顺锋行笔,自然形成横画笔锋在上、竖画笔锋在左的状态。
张旭领悟到“如印印泥”“如锥画沙”道理后,创造性地将篆书逆锋藏头的运笔方法移植进草书之中。
如他的《古诗四帖》每行开头或行中的字大多都以圆头逆入,中锋用笔,笔锋居于笔画正中,使得草书线条圆转洒脱而又刚健劲挺,如锥划沙,无往不收。
这样写出来的线条才有质感。张旭曾论草书之妙时说:“妙在执笔,令其圆畅,勿使拘挛。”他说的正是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