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是清代时期文学史上上杰出的词人,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提到清朝的纳兰性德,就会想到纳兰词,纳兰性德的纳兰词在文学史上有很高的评价。
纳兰性德最著名的词
纳兰性德最知名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整首词的题目是《木兰花·拟古决绝词柬友》全文如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霖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两句在今天流传甚广,而且应用到很多的文学作品当中。其实在人的生活当中,也时常会有这样的感慨。如果人生都像初次相遇那般美好,世间也就不会存在那么多的相离相弃了。
所以后两句才是这首词的点睛之笔。“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很多人喜新厌旧,还把责任归在别人的头上。原本就是他轻易地变了心,最后反倒说情人间本来就应该是如此的。纳兰性德可谓一针见血,将那种虚伪的人性赤裸裸的写了出来,让他们无处遁形。
所以后面的诗句则是进一步反衬前面的定论,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再生出厌烦之后,“却道故人心易变”则就那么不厚道了。
纳兰性德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吗
关于贾宝玉的原型是谁,众说纷纭,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宝玉的原型是大清第一才子纳兰性德,而这一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附合。
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浙人陈康祺的《郎潜纪闻二笔》(即《燕下乡脞录》),认为《红楼梦》这部小说写的就是纳兰性德的家事,金陵十二钗都是纳兰侍卫所奉之上客。朴学大师俞曲园也主张这种说法。
后来钱静方作《红楼梦考》,引陈、俞二氏之说,以纳兰容若所著《饮水词》中,“亡妇忌日有感”;《金缕曲》词句云:“此恨何时已,洒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黛玉葬花,即从此葬花二字引出。
而张维屏氏作《诗人征略》,竟说:“贾宝玉即容若业。《红楼梦》所云,乃其髫龄时事。”
若乾隆帝的确曾看过《红楼梦》,则他不可能不注意到小说中元妃省亲的情节,与己所颁布的允许太妃出宫归省之恩诏间的强烈相似性,并从所纳舒妃之家事,体会到入住大观园的众角色。
所以他若在读过这本小说后称“此盖为明珠家事作也”,实可以理解。而宝玉之潇洒,又颇似容若,所以附会上去。
纳兰性德为什么会火
纳兰性德的火显然是有多重原因的。
1.人设立住了
一般我们对古代文人的印象,要么就是像杜甫一样沉郁,要么像李白一般飘逸,不管是什么性格,他们都似乎离我们太远了。
但纳兰性德不一样,因为近年一些清宫剧的流行,他那翩翩公子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了。能文有武,出身贵族,还一往情深,这样的形象足以让人痴迷。
2.名句效应
纳兰词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或许全词水平算不得一流,但词中的金句却不少。除了“人生若只如初见”外,还有“当时只道是寻常”、“一生一代一双人”、“我是人间惆怅客”等。
不少文艺青年,最爱的就是这种充满感染力的文字,读来朗朗上口,又颇具深意,很适合天天挂在嘴边。
3.粉丝效应
从清代到现代,有一批文人很推崇他。这些人里包括很有名望的国学大师王国维,清代文顾贞观等人。王国维评纳兰性德词“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种赞誉确实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