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戏剧家,同时,他也是一位优秀的诗人,《十四行诗集》是他最著名的诗歌作品。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集》有154首作品,十四行诗是诗歌的体裁。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127首献给谁
黑夫人。
《十四行诗集》第二部分为第127首,从第127首开始都是献给一位“黑夫人”的爱情诗。
不过诗里的年轻贵族,黑夫人到底是谁,和莎士比亚是什么关系,这些问题至今没有统一的答案。
莎士比亚的154首十四行诗的创作时间大约是在1593年到1599年之间。在这之前的1587年,莎士比亚为了摆脱在家乡困窘的生活,只身到了伦敦。
当时戏剧非常流行,莎士比亚知道自己擅长写作,于是看准了剧院里的机会,先从剧院马夫做起,后来成为题词人、演员,再后来成为剧院的剧本修改人员,最后独立编写历史剧,并大获成功,而且他还成为了剧院股东。
如何评价莎士比亚
17世纪,同时代人执剧坛牛耳的本·琼生称誉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说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千秋万代”。17、18世纪的英国古典主义者德莱登认为“莎士比亚有一颗通天之心,能够了解一切人物和激情。”
19世纪,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兴起后,莎士比亚风靡欧洲。雨果、司汤达等人在和古典主义斗争中,都是高举莎士比亚这面旗帜,鼓吹莎士比亚精神。雨果说“莎士比亚这种天才的降临,使得艺术、科学、哲学或者整个社会焕然一新。他的光辉照耀着全人类,从时代的这一个尽头到那一个尽头。”
德国的狂飙运动也是高唱着莎士比亚的赞歌,举着他的旗帜前进的。歌德说:“我读到他的第一页.就使我一生都属于他了。读完第一部,我就像一个生下来的盲人,一只奇异的手在瞬间使我的双眼看到了光明……感谢赐我智慧的神灵。”
巴尔扎克、迪更斯莱、普希金、屠格涅夫等都以莎士比亚作品为榜样。普希金认为莎士比亚具有一种与人民接近的伟大品质。杜波罗留波夫把莎士比亚看作是“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说他“指出了人类发展的几个新阶段”,是“人类认识的最高阶段的最充分的代表”,他的作品“表现出道德的最充分的理想。
别林斯基对莎士比亚更是有着无限崇拜。他在《文学的幻想》中写道:“莎士比亚——这位神圣而崇高的莎士比亚——对地狱、人间和天堂全都了解。他是自然的主宰……通过了他的灵感的天眼,看到了宇宙脉搏的跃动。他的每一个剧本都是一个世界的缩影,包含着整个现在、过去及未来。”
德国的伟大诗人歌德在论莎士比亚时指出:“使莎士比亚伟大的心灵感到兴趣的,是我们这世界内的事物:因为虽然像预言、疯癫、梦魇、预感、异兆、仙女和精灵、鬼魂、妖异和魔法师等这种魔术的因素,在适当的时候也穿插在他的诗篇中。
可是这些虚幻形象并不是他著作中的主要成分,作为这些著作的伟大基础的是他生活的真实和精悍,因此,来自他手下的一切东西,都显得那么纯真和结实。”
莎士比亚在马克思的心目中所占的位置也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任何其他作家可以与之相比。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仅以数量来说,引用或谈到莎士比亚竟有三四百处之多。
莎士比亚人物生平
1564年4月23日出生于沃里克郡艾汶河上的斯特拉特福镇。
1565年他父亲约翰任斯特拉特福镇的民政官,3年后被选为镇长。威廉是长子,曾被送到当地的文法学校学习拉丁文和古代历史、哲学、诗歌、逻辑、修辞等。
13、14岁时,家道中落,可能曾辍学帮助父亲料理生意。
1582年11月他18岁时,同邻乡富裕自耕农的女儿安·哈瑟维(26岁)结婚,次年5月生女苏珊娜。
1585年生孪生子女珠迪丝(女)和哈姆奈特(子),哈姆奈特11岁时夭折。
1585-1587年间莎士比亚离开故乡去到伦敦。莎士比亚在一个名叫理查的斯特拉福同乡介绍下,进入剧团。他起初作马夫,专在剧场门口伺候看戏的绅士,后来才当上了一名雇佣演员,他一面勤学苦练演戏的本领,一面又打打杂,他还利用余暇去观摩其他剧团的演出。
1588年前后,莎士比亚开始为剧团改编旧剧本和修改其他剧作家的剧本。从这时起,莎士比亚开始了他的剧作家生涯。
1594年始,莎士比亚所在剧团受内侍大臣庇护称为“宫廷大臣剧团”。后同他人合建了环球剧场,以后他的戏剧作品主要在此公演。
1608到1611年,是他创作的晚期。开始转向传奇剧的写作。
1613年左右从伦敦回到家乡。莎士比亚一生中的最后几年,大部分是在故乡度过的。
1616年4月23日,正当他52岁生日那天,与世长辞了。
1616年4月25日,他的遗体埋葬在斯特拉福圣三一教堂的祭坛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