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是我国近现代的小说家、散文家,他的小说最为有名。巴金的小说打破了传统的时间限制,形成了新的小说空间形式,呈现出一种共时性的状态。巴金擅长从多方面,多维度描写内心世界,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巴金是现代的什么家和什么家
巴金是中国现代的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
巴金的代表作品包括《春蚕》、《家》、《春蚕》等小说以及《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文学名著。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表现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深远的影响。
巴金作品繁星介绍
《繁星》是当代作家巴金于1927年1月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对星空、繁星的细致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作者也通过写景抒发了淡淡的离情。全文语言隽永清丽,耐人寻味,读着这样的文字,感到很亲切,很自然,令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此文是作者赴法留学途中所作。一个年轻的学生离开了祖国和家乡,对海行所见,旅途风光,多么急切地希望告诉他的亲人。
文中描写了海轮上看星空的情形,并联系到过去看星空的状况,表达了作者对星空、繁星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此文虽然集中描写了自然景色,但是作者并不是为描写而描写,在这里,写景是一种抒情的手段。
全文只有六百字,按照时间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作者对繁星观察的细致,描绘得真切。
巴金的小说创作风格
巴金在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创作历程可以分为前期和后期。从1928年9月写《灭亡》起,到抗日战争爆发为前期;从抗战爆发到全国解放为后期。巴金所提供的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的中长篇小说,巴金小说所创造的“青年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吸引力的一部分。
巴金前期的创作风格只求与青年读者情绪沟通,不求深刻隽永,倾向单纯,热情,坦率,以情动人,情感汪洋恣肆,语言行云流水,虽然有时少锤炼,不耐咀嚼,整体上确有一种冲击力,能渗透读者的心。
巴金的后期小说创作,从题材上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续顺着《家》的路子写旧家庭没落的,除了《春》和《秋》外,还有《憩园》。另一类是反映抗战时期现实生活的,主要有《火》三部曲、《第四病室》和《寒夜》。
《憩园》写成于1944年5月,巴金曾回到四川老家,目睹故居的颓败,“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了”,又仿佛找到了已失落的“遥远的旧梦”。他开始构思《冬》,即中篇《憩园》。所以这部作品中有归家寻梦的哀伤情调,有对人世变迁莫测的感慨,这在以往巴金小说中是少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