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叛逆的孩子我们不要总是一种莽撞的态度去质问孩子,多用一种迂回的态度来不断的了解孩子,这样的话才会 使得孩子今后的日子当中不再那么叛逆。
面对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怎么办
1、换位思考找问题
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学会换位思考,自己也是从青春叛逆期走过来的,面对孩子们做出的令人不解的行为,不要着急去责备孩 子,了解时期发生的原委再去教育孩子。有时候孩子的叛逆也是孩子成长的另一种写法。
2、敢于让孩子探索
如果我们能换一种方式看待孩子的叛逆期,我们就会发现,这些时期内,孩子的生理、心理都在飞速发展,他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 ,这说明孩子在试着探索这个世界,他渴望摆脱父母的束缚,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走自己的人生路。
3、对孩子的事情,就事论事
家长在批评孩子的时候,往往情绪会变得特别激动。于是常常会借着孩子这次的行为,进行长篇大论,甚至说把孩子以前的旧账统统翻出来,这样的方式是极为不妥的。
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批评教育的时候,只需要把孩子当前做的事情处理好就行,孩子有错的话就要帮孩子指出来。千万不要太过于唠叨,上纲上线,这样不仅起不到教育的效果,甚至还会让孩子产生出逆反的心理。
孩子为什么叛逆
1、压抑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的探索心理特别强,世界对他们来说充满神秘和惊奇,大人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事物,他们都要问问、玩玩、摸摸,有时就 难免会闯祸。如果家长不了解他们的好奇心,认为这是胡闹,不分青红皂白地呵斥、打骂孩子,就很自然地会引起他们的不满情绪 。
2、打断孩子的话
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切忌不能打断孩子的话,应该给他机会,让他把话说完。近日有个小女孩视频很火,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 坐在床上哭诉,家长屡屡用嘲笑或是很不在意的语气打断孩子进行辩解,导致孩子的情绪失控,家长却如无其事的拍视频。
让孩子把话说完,然后再说你想说的,这是最起码的礼貌和尊重,视频里的小女孩如果经常得不到尊重,会慢慢变得抵制与父母进 行交流了,叛逆的情绪会在不经意间萌生。
3、强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想法
其实很多时候父母的想法都是在不停的强加于孩子,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完成自己的梦想,或者是达到一定的要求。而正是因为这样 的状况,孩子在叛逆期的时候才因为明显他们不希望被父母掌控,所以他们叛逆的样子才会那么可怕。
4、家庭原因
家庭不和睦,父母关系紧张,教育方式过于简单粗暴,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和理解,说话不注意伤自尊,对孩子过多的否定。这些都会导致孩子会产生对抗心理。尤其当父母说不了几句,遇到孩子顶撞,直接就采取武力,以为以此可以吓唬住孩子,但这种方法已经被太多的案例证实不但没有效果,反而把事情越弄越糟。
5、学习原因
因为学习不好,不爱听讲,不专心,被老师批评,被同学耻笑,也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既然学不好,也得不到表扬或夸赞,索性对抗到底,你让我干嘛我偏不干。
作为家长又该怎么和孩子相处呢,以下七种行为,你一定要注意
1、批评孩子的行为
有位学生去补习班补习,在公车上睡着了,老师打电话到家中查问,回家时妈妈便兴师问罪:“那么短的距离,你也睡得着……我早告诉你,晚上不要一直上网,那么晚睡……”
虽然妈妈说得都对,但当父母赚到道理后,得到的却是小孩对你的不满。本来孩子应该责备自己,但因为被骂,他开始迁怒,将倒霉的气转到你身上,觉得父母也该负责!
建议妈妈们换个角度想,改以奖励的方式,鼓励孩子解决补习不能准时抵达的问题,否则下次发生同样的情形,小孩很可能被情绪带着走,坐过站就干脆不去了。
2、批评孩子的朋友
多数父母知道子女的朋友有品行问题,都会希望子女能保持距离。如果父母说,“不要与某某人交往,他会把你带坏”或“某某人简直是你的最佳损友”,孩子不会觉得你在关心他,只觉得:“妈妈在攻击我的朋友”,基于正义感,一定要保护朋友,对抗父母。
“怎么大人都是这样,他只是不爱读书而已,并不是坏孩子;再说,你不信任我吗?你觉得我没有判断事情的能力吗……”
这时,如何沟通是妈妈的最大挑战,单纯的好心不表示子女听得进去,若想把自己的人生经验与智慧送给孩子,不妨换个角度和子女讨论:“如果你不能稳住自己,就会害他被别人说是他把你带坏的。”当然,这样的讨论暂时到此为止,但仍要持续注意子女后续的表现,并适时地关心与提醒,才不会恶梦成真。
3、纠正口头禅
青少年多有口头禅,但只要父母一纠正,彼此沟通关系就结束了。
我们可以对他的表达有所疑问,但不要直接反应他是不对的。例如:可以问他:“屁是什么意思?”“会不会被误解你很爱放屁?”或“你说‘屁啦!’是生我的气吗?”
如果孩子偶尔脱口而出脏话、三字经,可能是同侪间流传的语汇,或自觉很酷,故意说出口。父母如果觉得听起来刺耳,不妨用经验和智慧接受挑战,不直接把孩子说的话当成是对父母的攻击。
找寻适当时机,和孩子讨论:说脏话或骂三字经给人的感觉。
如果孩子嘴硬认为,“不会呀,我觉得很酷!”千万不要继续辩下去,只要心平气和提醒孩子:这个家是大家共有的,家长有权利规范这个空间的“环保”标准,不可以在家说粗话、骂三字经,以示对家长的尊重。
至于将来他们为人家长,想规划什么家规,由他们自己决定。
4、喜欢做结论
父母提供经验分享时,最好让子女自然而然有心得,而不是将结论告诉他。当然,这需要过程和时间,如果父母的分享只是分享,让教化隐藏于无形,子女通常会参考。若一定要子女遵循,子女就会问“为什么”,反而不会去想对自己有何好处,尤其是和妈妈关系亲密的儿子,此时会把妈妈看扁,甚至和妈妈对立。
“青春期的孩子就是‘想做自己’,只要结论是妈妈说的,为了证明自己能作主,也会有其它好主意,绝对不会顺着妈妈的意思走,因为小孩想告诉你:我跟你不一样,我长大了,你没发现吗?”所以妈妈要有更宽大的心胸来原谅孩子,承认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否则日子会很难过。
5、不信任子女
愈信任孩子,孩子愈会让你信任。即便孩子曾吓唬你:“有很多事我并没有完全告诉你!”或妈妈担心孩子受到同侪影响,对孩子所说的话,还是要99%相信,千万不可坦言:“我觉得你一定会被谁影响。”
当然,这并非意味着妈妈就不能查证,或再次确认孩子是否言行一致,只是方法需要更有技巧。例如:当发现孩子这阵子行为比较浮动,可试着关心他: “是不是发生什么事?”同时藉由电影或电视剧情谈论:“如何不受魔力的诱惑?”、“电影《魔戒》的主角为何将魔戒丢掉?他怎么做到的?”找到共同的话题点。
6、偷看隐私
为了解子女,有些妈妈常忍不住偷看子女的日记,看了又担心,担心就忍不住去问,问了就穿帮,亲子关系因此破裂,得不偿失。其实了解对方的正当方法是学习如何沟通,例如:与子女分享自己小时候的糗事或失恋经验等,孩子只要心有所感,一定会发问或分享自己的想法。
维持良好关系比问清楚每日行踪细节更重要。“其实建立好关系,他们什么都肯跟你说。”所以面对孩子青春期时,父母应关心“如何让亲子关系不要断掉”,而不是“你做了哪些行为?”
例如:当孩子沉迷电玩时,只是一味地不准他上网,或扣除零用钱,不让他到外面上网,就是指关心他的“行为”,但如果父母可以问孩子,沉迷是什么样的心情?什么时候开始的?当时有什么事情发生吗?在逃避什么事情?我可以协助你吗?反而会让孩子觉得窝心,了解父母是真的想帮助他解决问题。
7、过度关心
不要让孩子觉得妈妈的爱有负担。有位做老师的家长,每天都要等儿子放学一起回家,中午还会逛到儿子班上看他,让儿子备受压力,觉得受到监视,似乎成绩稍稍不好,妈妈都会第一个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