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爱子心切是人之常情,都想给孩子一个完整的母爱。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种,但其中有一个大忌就是过于唠叨,孩子会厌烦这种方式,甚至最后会出现叛逆的情况。
母亲经常唠叨孩子有什么后果吗
一、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妈妈之所以爱唠叨,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孩子的信任和对孩子能力的不认可。有些妈妈表示不是自己爱唠叨,而是因为自家孩子不唠叨不行。
很多事情和孩子说一遍没用,他根本就不长记性,所以必须得反复说。实际上,唠叨对孩子的意义并不大,很多时候孩子记住某件事情并不是因为妈妈唠叨才记住,而是自己想记住才记住的。
而父母的唠叨只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相信自己,父母都不信任自己,自己便更加容易没有自信。
二、失去倾听的耐心
孩子在母亲经常性的唠叨下,会逐渐形成逃避倾听的心态。也许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是母亲总是能看到其他的问题,然后开始对孩子进行一番说教。这样的相处方式难免会使孩子失去倾听的耐心。
如果父母能够多倾听孩子,给孩子解释发言的机会,多对孩子的行为表示肯定,也许孩子就会乐于和家长沟通交流。
三、养成惰性心理
惰性心理指的是把原本应该今天完成或者经过努力可以完成的事情推到明天。妈妈爱唠叨只会导致教育效果低下,同时重复地和孩子说某些话会使孩子养成惰性心理。
比如妈妈要求孩子做某件事情,孩子自己原本对完成这件事情有自己的规划。但是由于妈妈不断地唠叨,导致孩子觉得反正不管今天做完还是明天做完妈妈都会唠叨,不如就晚点再说,产生了心理惰性。
四、形成叛逆的性格
没有人希望自己的妈妈像唐僧一样在自己耳边不停地念叨,所以如果妈妈不停地唠叨只会让孩子产生叛逆的心理,形成叛逆的性格。
五、增加孩子的消极情绪
唠叨本质上其实是对发生的事情进行说教或者挑剔,并不是一种正向的情绪引导。孩子在母亲频繁的唠叨下,一些负面情绪就会开始变得活跃,情绪控制的念头就会减弱。这时,就非常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有4种唠叨型妈妈,教不出好孩子,而且孩子更叛逆
1、过度关心式的唠叨让孩子做事拖拉。
许多家庭现在是“421家庭”:也就是说家里有4个老人、2个大人对1个孩子。如果平时大人们都对孩子说一句话,那么加起来就会有6句话,比如孩子放学回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都对孩子说一句:“快去洗手”,那么孩子就要听6遍。
往往孩子会变得很烦,而且没有耐心,这些输入信息太多导致的后果,这些孩子表现出来就会做事拖拉,记性差。因为提醒的人多了,唠叨的人多了,他不需要自己去记住,长大之后如果不能改正过来,问题就会比较严重。
2、带命令口吻的唠叨让孩子将来更叛逆。
许多妈妈都习惯对孩子进行命令式的唠叨,比如孩子刚回家,妈妈就会说:“赶快去做作业,不然晚上事情一多就可能忘记了。”
往往说了一遍又一遍,孩子也会把作业做完,但这种孩子经常接受妈妈这种命令式的唠叨,会让他们积累许多负面情绪,等孩子长大后会更容易叛逆,特别到了青春期往往会跟父母对着干。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超限效应”:如果一个人接受了某种刺激太多、太强、太久,超过限度,就会引起心理上的厌倦反抗,使其行为朝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妈妈最好控制一下自己,少唠叨,特别是少用命令式的唠叨。
3、带批评语气的唠叨让孩子将来长不高。
孩子经常挨骂,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影响身高,矮小的几率会增高。批评式唠叨不仅影响孩子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养成,导致其内向自卑、懦弱胆小。
4、带负能量的唠叨让孩子自卑内向。
在我们周围,有一些父母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壁,有许多不如意,所以他们转身将这些负能量用唠叨的方式向孩子发泄。比如,骂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这道题这么简单也不会做。”孩子听得多了,就会怀疑自己变得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
因为父母是孩子最重要的人,连父母都不肯定自己,那么孩子怎么可能会自信跟乐观向上呢?总之,妈妈的唠叨坏处很多,会让孩子变得拖拉,将来爱叛逆,个子长不高,而且可能自卑内向,请从现在开始停止唠叨吧。
父母越“唠叨”,孩子越差劲,不信的父母走着瞧
父母太唠叨,是在制造多余的噪音,影响孩子的成长
父母因为一点点小事,反复唠叨孩子,很容易导致“超限效应”的出现。比如,当孩子没有把玩完的玩具收拾好,父母一次、两次、三次重复批评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就会从最开始的内疚不安,转变为最后的反感、不耐烦。孩子听得太多,心里烦了,再接受到类似的批评,就容易反抗。父母让他往东,他偏往西。
父母唠叨孩子的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打扰人的噪音。如果孩子,孩子感到很厌烦出现逆反心理,和父母对着干,他就会失去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如果孩子因为父母的唠叨,变得耐心极差、暴躁,今后只会越来越差劲。
唠叨,是多数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忍不住做出的行为。但是,为了孩子的成长,父母一定要努力避免唠叨。首先,父母在向孩子传达信息的时候,可以先思考几十秒,想一下有些话是不是一定要说,说完以后效果好不好。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就不要说。其次,父母在跟孩子说话的时候,也要找准时机,最好第一次说出的话,就得到了孩子的反应,避免重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