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的心智还不够成熟,在面对自己喜欢却没有的东西时,可能会产生偷拿东西的行为。家长遇到这样的孩子,一定要耐心的听孩子解释,根据孩子出现的问题来教育孩子,切不可上去就是一顿打骂,这样是非常不好的。
小孩爱拿别人东西怎么教育
1、让孩子归还物品和钱。如果孩子的东西是在商店或其他地方拿的。事情发生后,父母必须监督孩子归还物品和道歉,并且必须面对面返回,不能偷偷放回去,这样孩子就可以意识到偷东西的性质和相应的后果。
2、不要反应过度。尽管孩子发生了“偷东西”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变成了小偷。父母应该保持冷静,想想他为什么这么做?孩子们想要什么?是零花钱不够,还是想吸引父母的注意和照顾?
3、给孩子零花钱,引导正确消费。为了防止孩子随意偷别人的东西,家长一定要合理满足购物消费的需要,这就需要定期给孩子零花钱,引导孩子有计划花钱。
4、信任孩子。“偷东西”这一事件并不意味着儿童的素质差或行为不端。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会满足家人的期望,如果父母认为他们的孩子喜欢小偷、行为不端或者经常撒谎的人,孩子很有可能成为父母所描述的那种人。
5、注意孩子的物品。父母注意孩子的物品,如果是的话“来路不明”是的,即使你怀疑你的孩子撒谎,也不要当场透露,但私下里,你应该和孩子核实一下。父母不应该轻易定性孩子“偷”,也不能对孩子拿别人的东西视而不见。
孩子拿别人东西,家长当众训斥孩子的不良影响
1、迫使孩子撒谎。正是因为当众斥责孩子会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孩子为了避免被家长责罚,所以下意识地会用撒谎来帮助自己逃脱此时的尴尬境地。当孩子用撒谎的方式来逃避了责罚,孩子就回尝到撒谎的甜头,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性的用撒谎的方式来面对家长关于“偷东西”的责问。
2、身体和心理的双重伤害。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偷东西”给自己丢脸了,在控制不住气愤情绪的情况下动手打孩子的家长不在少数。但是打孩子并不能解决问题,孩子依然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除了让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受到双重伤害以外,对自己对孩子都没有好处。
孩子“偷东西”的心理活动可能有哪些
1、“这个东西其他小朋友有,我没有”。从儿童心理学方面来说,孩子偷拿东西很有可能是因为“强烈的占有欲”。对这样东西既好奇又想拥有。也许是其他小朋友都有,自己也想拥有一个;也有可能是觉得这样东西很有趣,想带回家玩。不管是好奇心还是私欲作祟,都会导致孩子“偷东西”行为的出现。
2、“爸爸妈妈不给我买我就拿”。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想要拥有某样东西的欲望,孩子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不给我买我自己拿。这样的孩子没有强烈的是非观,借此来表示报复和反抗。
3、“只有偷东西被发现了他们才会注意我吧!”。有些孩子的家长平时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于是孩子就会通过一些出格的行为,用以换来家长对自己的关注,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换来短暂的目光,这也是孩子内心空虚、情感缺失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