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家长由于对自家孩子的关注和爱护,又怕孩子做不了或做不好,极其容易产生出包办代替的心理,想要帮孩子做事或解决问题。爱子乃人之常情,若变成包办代替,就非教育的明智之举了。
包办代替对孩子的影响
1、觉得孩子无法自己好好吃饭,家长亲自喂饭,想必很多家长都有过这种抱怨,那就是:喂孩子吃饭,真是太累了!但当你反问他们,为什么不让孩子自己吃饭时,他们便会反驳如果孩子自己吃,肯定不会好好吃的,等孩子上了中学学之后再自己吃也行。
那么,等孩子真的上中学了,他们就真的能立刻自己吃饭吗?很可能已经养成不会自己吃饭或者家长不喂就不吃的坏习惯了吧?家长过度担心孩子的吃饭问题,亲力亲为的喂饭,相当于剥夺了孩子自己吃饭的锻炼机会以及能力的培养。
2、阻碍孩子动手能力的提升,本来是孩子自己的一个学习过程,孩子都是一张白纸,都有从不会到会的一个过程。孩子只有通过自己动手才能感受这个学习过程,真正学会某一个技能。家长过度参与,让孩子无所适从,丢失了一个动手学习的机会,问题是,这样的情况一而再,再而三的发生,让孩子一直没机会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真的是很遗憾的事情。
3、使孩子产生依赖,父母总是帮助孩子做事情,以后孩子遇到任何事情,都会认为有父母帮助,会从思想上和身体上产生惰性,事事都依赖父母。因为孩子动手实践的机会很有限,所以动手能力比较差,一旦他离开父母的庇护,步入社会,需要独立面对生活时,生活就会一团糟。媒体上经常报道的“啃老族”,就是父母过度包办孩子的一切产生的恶果。
家长包办太多该怎么改变
1、家长放手,孩子才能上手家长替孩子包办一切,关键在于对孩子的不信任,其实孩子的潜力远超出我们的想象,当父母放开自己的手,孩子才有机会自己亲身体验,才能完成从零到一、从不会到熟练的飞跃。
2、鼓励孩子动手,接受孩子的不完美。每个孩子都是有无限可能的,孩子小时候都是特别爱动手干活的,啥事都抢着干,只要家长不包办代替,保护孩子的动手欲望和机会,在不断的尝试过程中,动手能力不断增强,即便这个过程可能是漫长的,曲折的,不熟练的甚至是在帮倒忙,但是都是一种成长。
3、不包办代替不代表对孩子不管不顾,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适当的给一点思路和方法,启发孩子多想想,还能怎么办呢?赞美孩子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让孩子多尝试多动手,找到解决方案。比如,做木工活的时候,很多孩子用不好锯子,家长就可以让孩子多换几个角度试试哪种方法最省力气,锯的最好看,而不是直接说我来,拿起木头就锯完了事。真正地帮孩子成长。是需要耐心和方法的。
家长包办代替的表现
过分呵护,孩子在家里,这个别碰,那个别拿,恐怕有什么闪失伤了孩子。如倒—杯开水之类的事也生怕孩子做。为了孩子的安全,家长们不让孩子走出家门,也不许孩子和别的小朋友玩,生怕孩子外出会遇到什么不测。就连孩子不小心摔倒了,家长也会立刻冲上前去,心疼地扶起来。然后埋怨是地面不平,抱怨桌子不好碰到了孩子等等。
特殊待遇,孩子在家庭中地位高人—等,处处特殊照顾。—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享受着特殊待遇。好东西别人不能吃,只能孩子吃;电视别人不能看,孩子看动画片,父母老人站—边;爷爷奶奶可以不过生日,孩子过生日得买大蛋糕,送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