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从家里拿钱买东西,无关道德,更多是模仿了大人的行为。家长的教育方式不仅要保护了孩子的自尊,还要及时地给孩子补上了金钱教育这一课,一举两得,引导孩子理性地思考自己的行为,这样对孩子的成长才是最有利的。
孩子在家里偷钱应该怎么教育
1、发现孩子随意拿家里钱的时候,要先和孩子沟通,问清楚他要钱干什么,为什么要拿。孩子拿钱肯定是要用的,问问孩子想买的东西应不应该买。如果应该就要反思自己是不是和孩子沟通太少,然后告诉孩子虽然是应该买的东西,也要经过家长同意才可以使用家里的钱物。如果是不应该买的东西,就要坚决一些告诉孩子,不能买的原因。
2、如果是初犯,对孩子讲清道理即可。如果孩子随意拿家里钱面值的比较小,就是一些零钱或者孩子是第一犯错误,那就不要过于苛责孩子。因为孩子也许并没有偷的概念,他们的想法有时候很简单,就是觉得父母的东西就是我的东西,父母可以买我也可以买,所以千万不要给孩子扣上偷东西的帽子。
3、借机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不管问题严重与否,这都是一次很好切入点,正好教会孩子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告诉孩子钱是每个人的私有财物,不能随意动用别人的钱,家庭公共的钱如果支配,必须通过大家的一致同意才能使用。
4、询问和责备孩子的时候,不要在公众场合,要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如果孩子只是在自己家庭中犯错,那就内部解决,不要把孩子的错误当成一个玩笑或者话题走到哪说到哪,做到“家丑不外扬”。和孩子谈心讲道理的时候,人越少越好,最好爸爸或者妈妈一个人和孩子在单独的房间进行,尽可能做到低调,保留孩子心中的那一份自尊。
孩子在家里偷钱的原因
1、孩子有自己的需求。孩子慢慢长大了,会有自己喜欢的东西。看到别的同学买吃的,也会非常羡慕。比如说男孩看到小伙伴们有好玩的变形金刚和小车,自己也想要。女孩儿看到同学买花、买小娃娃、买很多好吃的。而自己却没有钱买,时间长了,对于这种物质上的需求会越来越强烈。
2、父母对孩子管控的过于严格。生活中家长对孩子都非常的关心,什么都会尽力给孩子买最好的。但是孩子自己如果想做什么,想买什么,这就需要爸爸妈妈的同意。当我们家长对孩子控制的太多太严的时候,孩子就会出现偷钱的行为。孩子想摆脱父母的控制,然后拥有自己独立的支配权。
3、孩子没有完整的道德意识。孩子道德观念还不健全,对善恶是非还分不清楚,他们还不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对好坏的意识还不明确。所以说孩子偷拿钱,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是不道德的行为。
父母不恰当的做法对孩子造成的后果
使孩子自我认同感低。家长的责骂会让孩子产生自卑的心理,会因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而不断地自责。在与他人进行交往的时候,也会因为自己的这种行为而感到自卑,无法经营平等的相处关系。
影响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家长的过分指责也会让孩子对父母缺乏信任感,继而在遇到状况时会选择向父母隐瞒。进而亲子间的关系会受到影响,彼此的沟通无法得到正确的反馈,孩子也会更加的羞于表达自己的物质需求。
使孩子的价值观产生偏差。父母的不当做法会让孩子更加认为金钱很重要,在孩子的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这种所发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价值观,孩子会对于物质更加的看重,并且渴求的心理越发的强烈。